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004梁惠王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004梁惠王 上

【梁惠王 上】

七章。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首句答利國之問,故曰‘何必曰利’;末句釋仁義之利,故〔曰〕[1]‘亦有仁義’。蓋惠王之志專出於利己也,見賢之初即以利國詢之。孟子已知其切己然後方可警心,乃以‘不奪不饜’言其求利之害,又以仁義之道喻其君親之利必如此可和於義。蓋人性有五,而只舉仁義者,以其為大端也。仁為心之德,則性之所以為體也;義為事之宜,則情之所以為用也。然以性言之,則皆體也;以情言之,則皆用也;以陰陽言之,生成。則義體而仁用也;以存心制事言之,則仁體而義用。是故全其心德以復性明理,則仁之體為至大;取其斷制以勝私去累,則義之用亦尤切。兼言‘仁義’以該體用之全,單提‘後君’更示功用之切,修齊治平,無有遺漏。而惜乎王之不復更問,以復天理之公也。
移民移粟
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王雖行小惠,不知王道之為何物,欲民之分外加多,何以異於以五十步笑百步也?宜孟子之以戰喻之。而‘不違農時’以下,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以下,王道之成也。制民之産,無有罪歲之心,則民將襁褓而至,雖欲不王,得乎?蓋王者,天下之義主也。春秋時,室雖微,孔子每以尊為本,列國少有僭違,輒舉義而峻斥之。獨孟子以王道勸之君,烏得免後世之疑也?程子特著其説,斷以‘天命之改與未改’者,極有深義。嗟夫!夫子之時,人皆知室之當尊,是其於義猶可為主。而至七國時,天下已不能復知有室,則人心可見矣,其義不得不勸諸侯以奬王道。而,蠻戎之國也。當時大勢,不入于則必入于。若令二國得志,則非天下之福也。是以獨惓惓於二君者,亦夫子東之意也。文王孔子守天下之經,武王孟子達天下之權。温公李泰伯之議不達而非之,程子所以舉義辨之,朱子亦以‘易地皆然’結之。此係大段義理,讀孟子者不可不先知此義。
‘觳觫’章
之道,傷之。’東遷之後,五霸迭興,學士大夫亦不知王道矣。天下皆知霸業之可尚,又其盛者。而此亦不詳,宣王心説其事,以孟子為賢者也,必應深知,故雖即舉問,既恐其不易知,又慮其不輕言,乃曰:‘可得聞乎?’孟子先絶其心,曰:‘聖門所不言,故我雖不聞,必欲言之而不止,則所可必行者,其王道乎?’宣王亦知其王政皆在於心也,揭此德字以問之。孟子以‘保民而王’先陳綱領。王自量其不敢當,故又問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是其有為之志也。見牛之時,良心已發,緣億釁鍾不容得已,則以所不見者易之。此其無所為而為者,亦可以遂明,故‘觳觫’之説誘其善心,又以‘以王為愛’激其心,‘不忍’二字許其已發之良心,體無限量,用無終極,苟推其極,何事不做?此亦不屑之誨也。王愍其民之不知本心也,平説其易羊之亶出於不忍,則其心方在於歉缺之中。此際引發之道尤宜激勸,故又以‘牛羊何擇’解其百姓之言。則自知其事之果然也,笑而自言曰:‘是誠何心?’蓋其不學也,雖不能以事逆志,至此又不知反求其心。更以仁術許之,曰:‘見牛未見其羊。’王之心釋然而誠服矣,即以‘戚戚’狀其心之深悦,又以‘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為問。此時當盡其推類之戒,以副其良心,而不此之為,特以不用力、不用心言其不王之由。彼將疑晦於界境矣,復援其‘超海’、‘折枝’之‘不能’與‘不為’,則其心必有所覺悟也。始以自近及遠之道綱舉而納約,又以權度比之,請其心之先推,且將‘構怨’、‘快心’激之,是不忍於小不忍,而乃忍於大不忍。至是,王之心已露矣,反以‘求吾所大欲’微發其端,此真霸業之欲取者也。乃以‘肥甘’、‘輕煖’等説先逆其志,則斷之曰:‘否。吾不為是。’然則‘莅中國’、‘撫四夷’之心透露無餘,第不知反有甚於緣木求魚也,相戰豈不瞭然目前乎?以一服八,非惟不成,必將有後患。而發政施仁,雖知其可行,自量其心有不可以承當,故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然亦知其不可非也,‘明以教我’之説實延拖塞責之意也。先言制民産,繼陳其法,結之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反覆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甚,終不能悟,宜章句之切嘆而惜之也。總而言之,與宣王問答凡十四章,而未有若此之委曲昭的,洞見心肺而藥之也,或闔或闢,變化抑揚,精神超越,而元氣不動,此豈門人所能模象而傳神者乎?以此益知其此書之自著也。

☚ 11_003孟子講義   11_005梁惠王 下 ☛
000022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