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猪鬃
猪鬃是河北省大宗原料性出口商品,出口有140多年的历史。1914—1937年,河北省猪鬃经天津口岸大量出口,主要销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猪鬃出口基本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猪鬃出口又开始大幅度回升,恢复到战前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猪鬃的加工、出口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扶持。猪鬃出口纳入国家计划并按协作区统一调拨出口,70年代末调拨停止。在此期间省内猪鬃原料不断增加,平均年产量达18 000箱左右,基本满足加工、出口的需要。1951—1975年,河北省共向天津调拨出口猪鬃341 146箱。1976年,河北省开始自营出口猪鬃,初期数量不大。1979年以后,猪鬃出口稳步增长,并一直持续到1989年。90年代初,猪鬃出口急剧衰落。1993年仅出口691箱,出口额9万美元。1994年后有所回升。猪鬃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口15 229箱。出口额最高的年份是1989年,为729万美元。猪鬃出口主要市场是原苏联东欧地区及西班牙、比利时、印度、泰国、古巴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