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 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章
天時,謂時日、干支、孤虚、旺相之屬。注。
仁山金氏曰:天時者,十干、十二支、五行生剋之數,天德、天刑之殊。太史卜之,背孤擊虚,依旺乘相,芒風吹南北而知死聲,月宿箕翼而知水囚是也。○蔡氏清曰:‘乘時者旺,所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如木畏金克,火能克金,則木得火以制金;金畏火克,水能克火,則金得水以制火。’又曰:‘次乎旺者為相,得其助也;敵乎旺者為孤,以相克也;生乎旺者為虚,子實則母虚也。’○又曰:‘春秋〔世〕,歲星在越而吴伐之,三十六年越卒滅吴。晉時,符堅犯歲伐晉,卒以敗亡。’天時亦有如此不爽者,然天時終不如人和。歲星在越而吴伐之,卒為所滅者,非獨天時之不利。越無罪,吴無德,〔吴〕恃强好大〔耳〕,故敗。漢高祖入關之年,歲在東井,〔井〕,秦分也,而秦見滅,〔何哉〕?秦實無道,(故)歲星〔不能為福而〕反為禍也。又如周武以甲子〔興師〕而勝,紂亦以甲子〔興師〕而敗。宋劉裕伐南燕,以(往亡)〔七〕日而勝。故曰:‘天官時日,明將不法,闇將拘之。’[1]
蔡氏曰:‘時,四時也。’小注。
按:時,非但四時,十二時亦在其中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止天下順之。
按:此一節專以得民心為重而言。蓋既得民心,則天下之人皆悦而願為之氓,不必以封疆之界為限也。雖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亦可以堅守,不必以谿山之險為固也。德教刑政及於天下,則民自畏之,不必以兵革之堅利為威也。得道者,所謂得民心之和者也;失道者,即失民心之和者也,非民心和不和之外别有得失之道也。得民心之和者多助,而極其效,則至於天下之人順之;失民心之和者寡助,而極其效,則雖親戚之人亦畔之。
‘孟子將朝王’章
朱子曰:‘有事則王自來見,或自往見。’小注。
按:王自來見,言王自來見賢者;或自往見,言賢者或自往見王也。
明日出弔於東郭氏止如之何不弔。
按:孟子之出弔東郭,豈無他日?必以其明日者,蓋與孔子不見孺悲,取瑟而歌者同,其意可謂微矣。公孫丑不知此意,乃以昨辭疾,今出弔為嫌,而曰‘或者不可’,故孟子於此不欲質言其微意,只答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其言可謂雍容含蓄,真聖人之言也。至景丑氏之問,又有不得不明言以曉者,故方始引曾子之説以言之也。
王使人問疾,醫來。止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按:仲子不知孟子之微意,故乃反欲周遮其託疾出弔之迹,而為此權辭。且有要路造朝之請,使孟子致有不得已而之景丑氏之舉也。○又按,孟氏譜云:‘仲子名睪孟子之子也。’三遷志云:‘孟子娶田氏,生子名仲子。’此二説與趙氏説不同。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止莫如我敬王也。
按:見王之敬子,即如上文所謂‘寡人如就見’及‘使人問疾,醫來’等事是也;未見所以敬王,即如下文所謂‘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之事是也。上言‘仁義’二字,而下又變言‘堯舜之道’,何也?蓋堯舜之道不出於仁義而已也。○景子既以孟子為未敬王,故孟子乃言‘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不敬莫大乎是’。所謂‘齊人’二字,雖似不為專指景子而言,然所以折景子之意,分明包在其中。○蔡氏清曰:欲歸,則以仲子之要,而勢有不獲;欲往,則以齊王之召,而義有不可,是為不得已也。
景子曰:‘非此之謂。’
按:‘非此’之‘此’,即指上文仁義、堯舜之道等事而言也。
曰:‘豈謂是歟?’
按:‘是’字即指景子所引禮説也。蓋景子只知事君有承召趨走之禮,而不知此外又有别樣道理,故遂引曾子之説以告之也。
東陽許氏曰:‘富只在彼,爵可加我,故用“仁、義”字不同。’小注。
按:曾思孟三夫子平日所言者,皆是仁義,故曾子於此亦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於富言仁,於爵言義,是汎説耳,雖互言亦得。初非富在彼,故言仁;爵加我,故言義也。許説恐失本旨。
‘陳臻問曰’章
子有戒心。
按:戒即戒備也,如所謂戒嚴。
若於齊,則未有處也。
按:‘無處’二字或以齊王看,謂齊王之餽為無處也;或以孟子看,謂孟子以無處之物而辭之也。然此兩説只是一意,不可偏屬一邊也。蓋齊王以無處而餽之,故孟子亦以無處而不受。集注曰:‘無遠行戒心之事,是未有〔所〕處也。’夫無遠行戒心而餽之,則是其餽為無處也;無遠行戒心而受之,則是其受亦為無處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按,集注曰:‘取,猶致也。’今若無處而餽君子,則是貨之也,此非以君子致君子也,便是以貨致君子也,豈有君子而可以貨致之耶?
‘孟子之平陸’章
大夫,邑宰也。注。
册府元龜曰:魯謂之宰,仲尼為中都宰是也。齊謂之大夫,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是也。楚謂之尹,沈尹戌為方城之外縣尹是也。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按:子之失伍,即下文所謂‘老羸(填)〔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也。○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者,其意蓋欲委罪於王,即應章末‘此則寡人之罪’一句。
求牧與芻。
蔡氏清曰:牧地‘蓋草塲〔也〕,就地食草也,芻蓋刈去之草’。大抵春夏則就牧地牧,秋冬則須用刈草。
‘孟子為卿於齊’章
孟子為卿於齊,出弔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蔡氏清曰:前章注‘孟子於齊,處賓師之位’下,朱子曰‘當時有所謂客卿是也’。今此‘為卿於齊’,難説全是客卿,又後章注曰‘我前日為卿,嘗辭十萬之禄’,則是實為卿,但不受其禄耳。若全説是客卿,則不居職任事,況可使為我出弔乎?召之且不往,況實使之乎?但與他卿終不同,為不受禄也。○李氏霈霖曰:不曰‘王使孟子出弔於滕’,而下‘蓋大夫王驩’上乃有‘王使’字,則知孟子出弔,亦齊王借大賢以為國重之意。特設輔行之人,且以齊卿為之,皆見尊禮孟子處,則孟子之但為客卿可知。
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蔡氏清曰:‘有司不指王驩。若是驩,朱子何故又云有司?且驩既號齊卿,則又難以有司目之。’又曰:‘夫既或治之,言自有人理之耳,不必與驩言也。朱子實是於“或”字上生出“有司”字。’
‘孟子自齊葬於魯’章
使虞敦匠事止木若以美然。
按:充虞之意,以棺木為太美,有似觀美而踰制,故孟子於下文以‘非直為觀美’及‘不得,不可以為悦’等語答之。
牆翣之飾。小注。
按:檀弓云‘周人牆置翣’,鄭注‘牆,柳衣也’。阮氏圖云:‘柳,柳車也,四輪一轅。’喪大記云:‘君飾棺,黼翣二,黻翣二,畫翣二,龍翣二[2]。’禮記云:‘天子八翣,大夫四翣。’
吾聞之(也)止儉其親。
按:‘不以天下儉其親’想是古語,以‘吾聞之也’四字觀之可知也。大抵君子欲為天下尚儉,然不以天下尚儉而儉於親喪,愛惜棺椁之費也。
‘燕人畔’章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止不智也。
按:陳賈之意,以周公不知管叔之將畔而使之者,與王之不知燕人之將畔而伐之無異也。夫以周公之聖,亦不知管叔之將畔而使之,則今王之不知燕人之將畔而伐之者,固無所害也。蓋所以慰王之慚,而將欲以此往解於孟子也。且賈意專在於‘不智’二字上,故下文只舉‘知其將畔而使之歟’以為問。
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按:以集注所謂‘責賈不能勉其君以遷善改過,而教之以遂非文過’等語觀之,則‘今之君子,過則順之’者,似指陳賈而言也。至其下‘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其所以深責陳賈者,尤為分明矣。
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按:‘其過也’下既有‘如日月之食’五字,則‘及其更也’下亦以如日月之明意看,尤似分曉。
‘孟子致為臣而歸’章
孟子致為臣而歸。
按:‘致’字如‘致仕’之‘致’。孟子既為卿於齊,今曰‘致為臣而歸’者,是還致其卿位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
按:他日,非久遠之謂。苟非齊王就見之日,雖在明日,亦可謂之他日,如上章以昨日疾謂昔者之類也。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
按:此‘然’字蓋孟子未嘗知齊王有授室養禄之意,及陳子以時子之言告之,而後方知之,故曰然。所謂然者,然其有是事也。
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按:孟子姑為此言,以明其意之不在於富而已。雖不顯言‘道不行而去’之意,然觀此‘是為欲富乎’五字,其‘道不行而去’之意分明在其中也。
‘孟子去齊宿於晝’章
孟子去齊。
史稱孟子兩去齊。其先去齊,乃宣王之九年,後致為臣而歸,則湣王嗣位之初也。
或曰:‘當作畫,音獲。’小注。
史記田單傳:‘燕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劉熙注:齊‘西南近邑,音獲’。
魯繆公
孔叢子曰:魯繆公,名顯,元公之子,悼公之孫也。
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
檀弓:泄柳,字子柳,魯叔仲皮之子也。○孫氏正義曰:子思之於繆公,師道也,故‘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之於繆公,臣道也,故‘無人(於)〔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今孟子言此者,是齊之士不能為王謀,安於孟子未去之前。逮至出晝,然後方為留行,此所以隱几卧而不答也。
子為長者慮止長者絶子乎?
蔡氏清曰:全在‘為長者慮,不及子思’一句上,正為繆公是自使人於子思之側。今齊王不使子來,而子自欲為王留我,則不以子思待我矣,非薄我乎?亦宜乎我之絶子也!○按:所謂‘子絶長者乎,長者絶子乎’者,其言有若疑辭,而其意實深責子之絶我也。今蔡氏曰‘宜乎我之絶子’,恐失本旨。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章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止是何濡滯也?士則兹不悦。
蔡氏清曰:‘尹士譏孟子為三段,一曰是不明也,二曰是干澤也,三乃曰是何濡滯也。今孟子只辨“是何濡滯也”一句,上二句都不管者,何也?’曰:‘“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即如此説,便見不敢逆以為不足為湯武,且非干澤之意尤明矣。’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蔡氏清曰:尹士最有功於孟子。當時若無尹士之譏評,無以發孟子之本心。七篇中所載諸人與孟子相辨論者,皆無如尹士之優柔而深切,主於義理而不主於勢利。其人品為獨高也。且聞孟子之言,而遂幡然責己曰‘士誠小人也’。鳴呼!尹士其誠君子哉!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章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按:以下文結語‘吾何為不豫’觀之,則孟子之實未嘗有不豫者可知也。然以‘彼一時,此一時’之意觀之,則孟子於此亦不能無不豫矣。蓋孟子當戰國昏亂之時,抱命世經濟之具,而幸而遇齊宣足用為善之資,庶幾可以行道救民矣,而今又不遇而去,則孟子亦安得無不豫哉?然則孟子之不豫者,非只以不遇為不豫也,以道不行,故為不豫也。
曰:‘彼一時,此一時。’
按:‘彼一時’是不怨尤之時也,‘此一時’是有不豫色之時也。蓋所遇之時不同,則所處之道亦隨而異也。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按:孟子至此顯以名世者自當,無復謙辭也。此與上章‘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者,其意同。
‘孟子去齊居休’章
慶源輔氏曰:‘禮則有常,義則有權。’小注。
按:禮常之外,非别有所謂義權也,只是就禮常中,以義權之也,如‘君命召,不俟駕’是禮之常也。然有不召之臣,故孟子不朝齊王,而辭以病,即是就禮上以義權之,而使得其禮之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