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説】
問:史記。
答:司馬遷所作。
問:注‘漢書’。
答:班固所作。
問:注‘索隱’。
答:司馬貞所作史記索隱。
問:注‘古史’。
答:蘇轍所作。
問:合從連衡。
答:通鑑注,南北從,縱同。東西横。衡同。關東地從長,六國共居,蘇秦合六國之從而擯秦,故曰合從;關西地横廣,秦獨居,張儀破從道,使連秦之横,故曰連横。
問:‘退而與萬章之徒作七篇’,是謂孟子自著也,韓子曰‘非軻自著’,何也?
答:朱子曰,史記近是。觀其筆勢,非綴緝可就也。
又問:然則集注有曰‘門人不能盡記’,又曰‘記者之誤’,何也?
答:朱子以為集注兩處失之。
又問:自稱‘孟子曰’,何也?
答:易繋辭有‘子曰’字,朱子以為‘安知非後人所加’。如周子自著通書,五峯刊之,每章加‘周子曰’字。陳氏曰:‘讀孟子亦當理會此意也。’
問:韓子曰‘堯以是傳之’,所謂是者,何事?
答:朱子曰,堯舜之所以為堯舜,以其盡此心之體而已,此心之體隱乎百姓日用之間,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而體其全且盡(者)〔則〕為得其傳耳。
問: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程子曰:‘其論荀揚,非也。’朱子曰:‘由田駢、慎到、申不害、韓非之徒觀之,則荀揚為大醇耳。’程朱二説不同,何耶?
答:朱子亦非謂荀揚真大醇也。甚言駢之徒,而以荀揚二子為彼勝於此云爾。
問:注‘程子曰“揚雄少過”’。莽大夫,此是小過耶?
答:韓文公以前皆以揚雄為傳道之人,故文公曰:‘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朱子於綱目始書‘莽大夫揚雄死’,程子又嘗以揚雄為失節。此云少過者,不過就學術上言其失之多寡歟。朱子曰:‘程子論荀揚等語,是就分金秤上説下來。’
問:皆得其性之所近。
答:其性者,謂學焉者之性質也。如中庸注所謂‘資之近’也。朱子曰:‘政事者,就政事上學得;文學者,就文學上學得;德行言語,就德行言語上學得。’
問:程子曰‘渾厚不同’。
答:謂顔子渾厚與孟子英氣不同也。
問:水精。
答:水晶也。
問:楊氏曰‘事無足為’者。
答:楊氏,龜山也。楊字从木,與揚雄之‘揚’不同。‘事無足為’一句,輔氏以為失之太快。
問:‘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與大學‘欲誠其意,先致其知’不同,何也?
答:朱子曰,‘語若有病。’蓋知性之善,然後能正其心。心得其正,然後有以真知性之善,而不疑者是也。
問:假饒立得功業。
答:‘假’謂設使也,‘饒’謂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