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
【第一章】
學習而悦,始學而有得也;朋來遠方,學進而著聞也。前只修己,此能及人。悦是獨得於内樂,有氣象之可見。‘人不知〔而〕不愠’,工夫已深,占地又高,已有所得,急欲人知者,學者之通患也,故以此戒之。三節相承,學之始終括其大綱,故作冒頭於二十篇。最初一‘學’字含卻全部論語矣。何注:‘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也)。’按:愠者,怒之在中也。昏愚不知者當以情恕,而性急者或至發怒猶可矣,何足有憾乎?此不必君子然後能之,集注不取是也。
【第二章】
孝弟之人,何有犯上之疑?蓋犯字不宜看得太重,此一段只言人得其本自無悖惡,君子惟欲去惡而為善者也,故必先務本。論語二十篇,一言蔽之,則曰‘務本而已’。記者以此章即次於‘學而時習’之下,豈得無義?末又提出一‘仁’字,大有意思。
【第八章】
‘君子不重則不威’,非欲學者先事威嚴也。不重者,輕也。輕則其器已自淺薄,不能承載,乍得旋失。學非己有,故君子九容,所以養其重也;儼然望畏,所以著乎威也。此統言其道理也。‘主忠信’,言其為學之本也。‘無友不如己’,次言輔仁之具也;‘過〔則〕勿憚改’,又友乎身而言其切也。四者相因,未有輕重,而存主處則必在忠信也。
【第十三章】
食必欲飽,居必欲安,生人之大欲,天下之通患,唯從事於克己者方能免此,而志學者所宜急先著力者也。故聖人許以好學。此五句驟言則似易,必踐則極難,不求安飽最是切身也,故亦最難行。‘敏於事’、‘慎於言’,又是不易,而就有道正之,尤未可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