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060先進第十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060先進第十一

【先進第十一】

凡二十五章。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曰:先進後進,謂仕先後輩也。云:蓋先進者,當之世;後進者,當之世。○補曰:野人,農夫也。孟子曰:(非)〔無〕野人,莫養君子。君子,士大夫也。○補曰:從,猶自也。爾雅文。○小雅云:伊誰(之)〔云〕[1]從。孔子責門人仕者曰:‘爾曹習於禮樂,輕視先進,以為野人,質勝文則野。自處以君子。自以為文質彬彬。如使我用之,則必自先進始。’從,自也。謂先用先進也。以淳質可貴。
曰:禮樂因世損益,後進與禮樂俱得時之中,斯君子矣。先進有古風,斯野人也。云:因於禮,因於禮,所損益可知也,後進與時消息,皆中〔當〕於時,故為君子。○駁曰:非也。後進誰也?既得時中,則皆聖人也。孔子又何以不取?云:此章孔子評其弟子之中,仕進先後為輩也。
曰:本作‘曰’。移風易俗,歸之淳素。先進猶近古風,故從之。云:先輩仕進之人,準於禮樂,不能因世損益,而有古風,故樸野之人。○駁曰:非也。孔子亟稱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則君子者,全德之人也。以君子之習於禮樂視為弊俗,而欲移風易俗,則禮樂者仍是傷風敗俗之物,而可通乎?
〈質疑〉 從舊説,則之後進,無故為禮樂時中之君子;從集注,則之先進,無故為文質得宜之君子。夫孔子之時,游於孔子之門者,誠習於禮樂。其他後進,何以謂之禮樂之君子乎?況孔子先輩,皆文質得宜,而今其後進,文過其質,則是先輩彬彬之俗,有禮樂者來而壞之耳,豈可説乎?大抵‘末文勝’之説,原是冤語。孔子之時,禮壞樂崩,缺;至孟子之時,諸侯滅去典籍。故季文子聘於鄰國,艱求逸禮;即朝聘遭喪之禮。魯哀公因恤之喪,始修士禮。見雜記滕文公欲行三年之喪,問於孟子。其視西周之盛,蓁莽晦盲,天昏地黑,何得謂之‘末文勝’乎?真若末文勝,之治,其盛於矣。文雖待質以成章,質亦待文以存本,何則?質也者,孝弟忠信也。文之既亡,三綱淪而九法斁,質安得獨存乎?今之急務在乎修文,文修而後質可復也。
釋文曰,云:‘先進謂仕也。’以仕之先後言。云:‘謂學也。’以學之先後言。○曰:先輩,謂五帝以上也;後輩,謂三王以還也。○駁曰:説非也,之言太廣闊。
子曰:‘從我於者,皆不及門也。’
補曰:魯哀公六年,孔子厄於。事見下。從我,謂門人之從行者也。不及門,謂孔子先反,而從行者皆不及於衛國之城門也。凡奔難者,以殿為善,孟之反奔而殿。所以衛其長上也。‘子畏於顔淵後。’見下章。
曰:言弟子從我而厄於者,皆不及仕進之門,而失其所。云:‘不從於,得仕進者也。’見上章。○駁曰:非也。疏連上章説,其義尤謬。‘門’一字不得為仕進之門。
張憑曰:道之不行,命也。唯聖人安時而處後,故不期於通塞。然從我於者,何能不以窮達為心耶?故感於天地將閉,君子道消,而恨二三子不及開泰之門也。見疏。○駁曰:非也。開泰之門未聞。
曰:門謂聖人之門。言弟子學道,由門以及堂,由堂以及室,分等降之差,非謂言仕進而已。見筆解。○駁曰:非也。之行,惟不肖者從之乎?
〈質疑〉 集注以四科十哲為從行之人。即此十人奔奏禦侮,不離左右,無一時盡散之理。且不在門,不可曰不及門。○又案:及者,逮也。説文云。春秋傳曰:‘楚子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門闕也。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十四。詩曰:‘周王于邁,六師及之。’棫樸篇。及者,逮也。孔子先反乎,而從者緩行,使孔子得先入國門,而自捍追者,門閉而猶不至,其忠勇可紀。而衆人一心,無或先者,此所謂‘皆不及門也’。‘皆’一字,見其深褒之。孟之反奔而殿,亦及門而策馬。將入門策馬。及門不及門,是又奔難者之大限也。
〈引證〉 孟子曰:君子之厄於之間,無上下之交也。下篇云:子在絶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序説云:孔子史記云:‘於是〔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而大夫發徒圍之,故孔子絶糧於之間。’有子路愠見語。是時臣服於,若王來聘孔子大夫安敢圍之?○曰:之六年,孔子始伐,而來救之。聞孔子間,使聘孔子。而大夫懼而見沮,因之有絶糧之事,此為適之第三次,適之第一次也。嗣此復反。○案:綱目前編亦以六年有之厄,遂以反
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舊本‘德行’上有‘子曰’二字。○史記冉伯牛傳亦云:孔子稱之為德行。
曰:鄭氏以合前章,皇氏别為一章。本亦别為一章。○補曰:十人皆稱字,則非夫子言也。吴氏例云:凡稱名者,夫子之辭,或弟子師前相謂之辭;稱字者,弟子自相謂之辭,或弟子門人之稱。當别為一章。○補曰:言語,謂辭命。云:言語辯説以為行人,使適四方。
曰:‘説者曰字而不名,非夫子云。’亦别為一章。又曰:‘論語稱字不稱名者,多矣。仲尼既立此四品,諸弟子記其字而不名焉,别無異旨。’○朱子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為四科。○案:當如朱子之説,但不可合之為一章。
曰:夫子門徒三千,達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舉十人者,但言其翹楚者耳。或時在言之,唯舉從者,其不從者雖有才德,亦言不及也。○王楙曰:四科者,夫子言一時所從之徒,非謂七十二弟子之中,〔止〕[2]有此十人而已。出野客叢書。○曰:史記弟子列傳,‘身通者七十二[3]人,皆異能之士’,即接此一節。此一節本統記七十二人中之最異能者,非從人也。從,一時顛沛,焉得奇才異能皆與其間,可以分門列部如此?[4]○案:此篇文體與微子篇不同。彼云逸民伯夷叔齊,云太師,云有八士,伯達伯适,自是一體。此篇無此例,不必此一章巋然獨出。十人之為從行之人無疑,但義不相涉,恐不必合之為一章。
曰:冉求〔一人明〕[5]明于哀公三年為季康子所召,又三年而後及之難。其時冉求正仕,至哀公十一年尚為季氏帥師戰,見于左傳。則此一人顯然不從者。○案:説未允。左傳六年無冉求之文。
曰:德行科最高者,所謂‘默而識之,〔故〕存乎德行’,識,當作‘成’。蓋不假乎言也。言語科次之者,所謂‘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不可為典要’,此則非政法所拘焉。政事科次之者,所謂‘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言非〔事〕文辭而已。文學科為下者,所謂‘離經辯志’,‘論學取友’,(大成)小成〔大成〕,自下而上升者也。[6]○駁曰:非也。當平為一列。
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科乃四教之所成。○駁曰:非也。此傅會之言。
桓寬鹽鐵論云:七十子有名列于孔子之門,皆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數人。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
曰:開元禮既拘十哲之數,其後顔子升侑,而以曾子補十哲,是矣。曾子升侑,而遂以子張備十哲,可乎?景定之禮,以為四侑。○案:通執七十二人而言之,則曾子有若公西華高柴之倫不可少也。
子曰:‘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説。’
曰:助,益也。○補曰:匡拂之言乃有益,言而莫之違,則非益我者也。在他人則為媚悦,在則為契合。○朱子曰:其辭若有憾焉,其實乃深喜之。
曰:聞言即解,無發起增益於己。云:與子夏,子曰:‘起予者也。’如此是有益於己。○駁曰:非也。君臣之際貴諫争,言而莫之違者,諂也;朋友之間貴切偲,言而莫之違者,諛也。諂諛者能相助乎?顔子孔子之言有順無違,即所云‘不違如愚’。則‘聲入而心通’,非諂諛而然。然孔子言之者,借世之諂諛者而言之。若以為無所發起,則失之遠矣。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補曰:‘孝哉閔子騫’一句,蓋時人之言,亦閔子父母昆弟之言也。○補曰:間者,介於隙也。間,厠也。父母昆弟曰‘孝哉,吾子騫’,時人亦曰‘孝哉,閔子騫’,是不以異言介之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之間也。○案:夫子於門人未嘗稱字,首一句乃時人之言。袁了凡云:‘孝哉,閔子騫’,乃内外素有是稱者也。下句‘言’字,正與上相應。
曰:言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静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云:間謂非毁間厠。○駁曰:非也。間者,隙也。象月入門隙。反間、讒間,皆投間抵隙之意。所謂非間,亦此意也。然人亦何心,欲行非間之言於他人骨肉之間乎?雖非子騫,遭此毒者絶稀,不足以美子騫也。
曰:父兄弟稱其孝友,人皆信〔之〕無異辭者。○曰:是必加以‘稱其孝友’四字,則又添出矣,如以‘孝哉’一句屬之人言,則下‘無異詞’不必添出。
〈引證〉 韓詩外傳云:閔子早喪母,父再娶,生二子。繼母獨以蘆花衣子騫,父覺之,欲逐其妻。子騫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得免逐。其母聞之,待之均平,遂成慈母。○案:‘孝哉’一語,蓋在其母底豫之後。
〈引證〉 漢書杜鄴傳云:昔曾子問從令之義,孔子曰:‘是何言與?’善閔子騫守禮不苟,從親所行,無非禮者,故無可間也。
〈引證〉 後漢書范升傳云:辯卿。九歲能通論語孝經,其奏記王邑有曰:‘聞子以人不間於其父母兄弟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以為忠。’劉昭云:閔子行孝,父母昆弟皆化之,故人無毁言。○案:説非也。曾子曰: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閔子可以當此矣。見祭義
方弘静曰:‘孝哉,閔子騫’,似非夫子語,夫子未嘗稱字,疑‘子曰’上落一字耳。千一録。○曰:意者此章是曾子有子之言歟?○駁曰:非也。

☚ 07_059鄉黨 三   07_061先進 中 ☛
000016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