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
集注‘心中無物’,謂中有主而外邪不入。外邪不入,則所行自簡也。
‘三月不違’者,常有其德,而我為主於仁之内也;‘日月至焉’者,或造其域,而我為賓於仁之外也,故張子曰‘當知内外賓主之辨也’。蓋仁者,心之德也,固無内外賓主之可言。而謂之内外賓主者,猶以心之操舍謂之出入也。
‘亡之’之意可見於集注‘不應有此疾’一句。不有二字豈不可為亡字訓?而或者以集注不言‘與無通用’,欲以‘喪之’之意看,誤矣。
顔子之樂可見於孟子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之樂。蓋心無私欲,渾然天理,故無適而不樂也。
文勝質則史,以史之誠不足者言也,而史未必盡然,故集注曰‘誠或不足也’。
‘人之生’之生,是生出之生也;‘罔之生’之生,是生活之生也。其訓雖不同,而其意實相承也。
樊遲麤鄙近利,故以先難後獲告之。蓋計其所獲是私欲,而先其所難則不計其所獲。故程子曰:‘先難,克己也。’
雖堯舜之仁,狀其體,則亦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博施濟衆乃其功用之極也,不可以此求仁,故曰‘何事於仁’。
仁者,人之所得於天之理也。雖日月至焉者,造其域之時則仁也。故集注曰‘通乎上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