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於孔子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説統 愚按:利,雖民間所自然,非人主為之經畫,則利亦不能自興。故利之所在,即是惠,‘不費’二字,全在因字看出。
欲仁而得仁。
蒙引 欲仁而得仁,就從政上説,不必依小注。以治己言,凡從政時,應事接物,一無私心而當於理便是仁。○此‘欲仁而得仁’語勢與‘我欲仁,斯仁至’不同。彼是隨求而隨得之意,此只是欲仁字重。
無衆寡,無小大。
蒙引 無衆寡,以人言;無小大,以事言,兼接人應事也。能敬,則所應接舉得其道,自有安舒自得之意而泰矣。然‘泰’自‘敬’上來,何驕之有?
泰而不驕。
增訂 按困勉録云:‘“泰而不驕”在“過不及”上論,與子路篇“泰而不驕”稍别。’又云:‘不必分别。’愚謂子路篇‘泰而不驕’乃是重泰與驕,相似而不同,君子則是‘泰’而不是‘驕’。若如此説,恐與‘惠而不費’等不合。摘訓云:‘君子泰驕,即是相近矣。’此章卻是説泰易至於驕,最與鄙見相合。蓋以‘泰’易‘驕’立論,方與惠易費、勞易怨、欲易貪、威易猛一例。然則困勉録後説謂為‘不必分别’者,非矣。
不戒視成、慢令致期。
存疑 ‘不戒視成’與‘慢令致期’略相似。然不戒視成是出於無心,慢令致期是出於有心,此其不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