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鄉人皆好之章】
‘鄉人好之’云云。
或問 范謝皆以知人取人為言,然是亦可以為學者修身之驗矣。范氏曰:子貢所問,取人之法也。皆好之未可也,為其近於鄉原也;皆惡之未可也,為其近於獨立也。(楊)〔謝〕氏[1]引孟子以為證,則不類。蓋孟子之意,以人〔之〕善惡決於好惡之多寡,而夫子以人之善惡決於好惡之公私,一則救偏聽之失,一則核義理之真,言各有當也。
集説 馮氏曰:夫人自幼及長知之悉者,其鄉人若也好惡無異辭,則賢否宜可決矣。然鄉人不能皆善,則好惡不能皆當,惟善不善,各以類合求之,於此一好一惡,而賢否定矣。
□□ 一鄉之人,有善有惡者,皆好之,焉知無苟合之行?若皆惡之,焉知無可好之實?故皆未可以決其人之賢否。惟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惡之,則志行之美足以取信於君子,而立心之直又不苟同於小人,斯亦可以為賢矣。
困勉録 曰:大全蔡氏説最得聖人言外之意。推而言之,則有善者好之,而不必為君子,如司馬温公之於蔡京。善者惡之,而不必為小人,如程子之於子瞻。亦有不善者惡之,而不必為君子,如王吕章蔡之相傾。要玩本文‘不如’二字,蓋此原非定法,不過謂此善於彼,若衆好必察,“必察”二字便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