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崇德辨惑章】
辨惑。
蒙引 不曰‘祛惑’,而曰‘辨惑’者,必有以辨之,然後有以祛之,今之惑者只為不辨而不自覺耳,使能辨之何至於惑。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語類 問:‘易只言“忠信所以進德”,而孔子答子張崇德之問,又及於“徙義”者,是使學者於所存、所行處兩下都做工夫否?’曰:‘忠信是個基本,徙義又是進處。’云云。見小注。
蒙引 人之進德,必先立個實心了,然後就事上處處要合義,方能崇德。如孝弟,必先立個孝弟底實心,有愛親敬兄之實心,則大本有了,然後求其所謂孝弟者。若何而為温凊之宜,若何而為定省之節,若何而為恭敬遜順之道。未合義便教合宜,未十分合宜便教十分合宜,則日得其所未得矣。合是二者,可見德崇。
‘誠不以富’云云。
語類 問:‘子張問“崇德、辨惑”,孔子既答之矣,末又引“我行其野”之詩以結之。“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伊川言:“此二句當冠之‘齊景公有馬千駟’之上,後之傳者因齊景公問政而誤耳。”范氏則以為人之成德不以富,亦祗以行異於野人而已。此二説如何?’曰:‘如范氏説,則是牽合。如伊川説,則是以“富”言“千駟”,“異”言夷齊也。今只得如此説。’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