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子以我為隱乎章】
精義 伊川解曰:‘孔子之道一也,其教人則異。孔子常俯而就之,孟子則推而高之。孔子不俯就則人不親,孟子不推高則人不尊,聖賢之分也。二三子不能窺見聖人,故告之以無隱也。’又語録曰云云。見集注。
語類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云云,亦必因門人疑謂有不盡與他説者,故夫子因有是言也。必大。
存疑 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我輩從學多年,有不可幾及意,疑夫子有所隱,不以要法教人,故我輩學者有無從入焉耳。殊不知聖人之道,精粗本末,一以貫之,而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則其進為之序也。由卑近則高遠可致,舍卑近而務高遠,則躐等凌節,終無可至之理矣。故聖人即日用常行者以立教,而不以高遠示人,正欲使學者由近以及遠,積小以高大。是其淺近之教,正所以進於遠大之階,不教以高深者,正所以教之也。故曰:‘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觀鄉黨一篇,‘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