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4_124子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4_124子張

【子張】

問:執德不弘。
答:或問,‘弘之為寬廣,奈何?’朱子曰:‘此以人之量而言也。蓋人之所以體道者存乎德,而其所以執德者存乎量。量有大小之不同,故人之所以執德,有弘而有不弘也。夫總羣言、該衆理而不自以為博,兼百善、具衆美而不自以為得,知足以周萬物,而於天下之事有不深察,才足以濟衆務,而於天下之事有不屑為,恢恢乎其胸中常若有餘地焉,此非其量之大,則其所以執德者孰能如是之寬廣而不迫哉?易所謂“寬以居之”,而曾子所謂可以任天下之重者,正謂此耳。其量之小者,一善之得則先為主,而若不可以有所容;一事之當則喜自負,而若不可以有所加。小有知,則必欲用其知;小有才,則必欲試其才,所謂執德不弘者蓋如此。雖其所守之固若不可奪,然亦安能為有亡哉?’或問。
問:子夏之門人問交。
答:朱子曰,‘二子之言各有所偏’,‘折以聖人之中道,則初學大略當如子夏之言,然於不可者亦疏之而已,拒之則害乎交際之道;成德大略當如子張之説,然於其有大故者亦不得(以)〔而〕不絶也。以是處之,其庶幾乎’。或問。
問:雖小道必有可觀。
答:或問,‘何以言小道之為農圃醫卜技巧之屬也?’朱子曰:‘小者,對大之名。正心修身以治人,道之大者也;專一家之業以治於人,道之小者也。然是皆用於世而不可無者,其始固皆聖人之作,而各有一物之理焉,是以必有可觀也。然能於此者或不能於彼,而皆不可以達於君子之大道,是以“致遠恐泥”,而“君子不為也”。’或問。
問:‘月無忘其所能’與‘温故’同耶?
答:朱子曰,温故者,慮其遺忘而温習之(也);無忘所能,則其見之之明,守之之固,無待於温習而自不能忘(也)〔矣〕。
問:博學而篤志。
答:或問,‘心不外馳而事皆有益者,何也?’朱子曰:‘程伯子之言,心不外馳之謂也;叔子之言,事皆有益之謂也。心不外馳,則仁之體無不存;事皆有益,則仁之用無不得矣。’曰:‘兩程子所謂“近思”,其義亦若有不同者,奈何?’曰:‘是亦如其前説之殊也。伯子之意,蓋曰思之以不遠乎己耳;叔子所謂“類推”者,則以思之有序為近也。伯子固亦得其本者,然不參以類推之説,則將有捐事棄物,專以反思默造為功,而不自知其陷於異端者。是則二子之説雖殊,要之不可以偏廢也。’曰:‘如子之言,凡言在其中者,皆為求此而得彼之辭,則此四者亦不為求仁之事耶?’曰:‘四者之效雖卒歸於得仁,而其言則講學之事,初未有求仁之意也。聖賢之言,求仁必本於實踐,而非空言之所可與,然於講學之間能如子夏之云,則於吾之心有所制而不放,於事之理有所當而不差矣。志於講學而可以為仁,亦何害其為求此而得彼哉!’曰:‘視聽言動之必以禮,居處、執事之必恭且敬,與人之必以忠,亦其理之所當為,而非有求仁之意也,則亦可以為求此而得彼乎?’曰:‘吾固嘗言之矣。彼以履踐之實事而告夫問仁之言,此以講習為言而非本有求仁之心也,蓋亦不得而同之矣。’或問。
問:注‘要思得之了此’。
答:了此,朱子所謂‘見得個仁底道理’。
問:‘區以别矣’,注:‘區,猶類也。’小注馮氏曰:‘區,立域也。’何如?
答:馮氏以為各分區域而植藝之,與集注義不同。○朱子答李伯諫書曰:‘所謂不欲學者躐等者,乃是天理本然,非是聖人安排教如此,譬諸草木區以别矣。’所謂‘立地成佛者,正如將小樹來噴一口水,便要他立地干雲蔽日,豈有是理。’按:此説尤分曉。
問:焉可誣也。
答:朱子曰,‘子夏所謂“焉可誣”者,專自教者而言。’蘇氏以師生相欺為説,亦其有疵。‘然教者既欺其徒,則受教者以欺應之,亦必然之理也。’
問:注‘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何謂也?
答:或問,‘程子所謂“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之事。’朱子曰:‘灑掃應對,所以習夫形而下之事;然精義入神,所以究夫形而上之理〔也〕。(此)其事之大小固不同矣,然以理言,則未嘗有大小之間而無不在也。程子之言意蓋如此,但方舉灑掃應對之一端,未及乎精義入神之云〔者〕,而通以理無大小結之,故其辭若有所不足,而意亦難明耳。徐繹其緒而以是説通之,則其辭備而意可得矣。抑程子之意,正謂理無大小,故君子之學不可不由其序以盡夫小者、近者,而後可以進夫遠者、大者耳,故曰其要只在慎獨,此甚言小之不可忽也。而説者反以為理無大小,故學者即是小者而可以並舉其大,則失之遠矣。其曰“便是”云者,亦曰不離乎是耳,非即以此為形而上者也。’○曰:‘既以為理無大小,而又以為教人有序,何也?’曰:‘無大小者,理也;有序者,事也。正以理無大小而無不在,是以教人者不可以不由其序而有所遺也。蓋由其序,則事之本末巨細無不各得其理,而理之無大小者莫不隨其所在而無所遺;不由其序而舍近求遠,處下窺高,則不惟其所妄意者不可得,而理之全體固已虧於切近細微之中矣。此所以理無大小,而教人者尤欲必由其序也,子游之説蓋失於此。故不知理之無大小,則以灑掃應對為末而無本;不知教人之有序,故於門人小子而欲直教之精義入神之事,以盡夫形而上者之全體也。子夏程子此條之説,蓋直以其有序者言之,然其所以有序而不可易者,則又必以程子先彼諸説推之,而後得其説也。’○〔曰〕:‘其〔然〕、所以然之説,奈何?’曰:‘灑掃應對之事,其然也,形而下者也;灑掃應對之理,所以然也,形而上者也。自形而下者而言,則灑掃應對之與精義入神,本末精粗,不可同日而語矣;自夫形而上者言之,則初未嘗以其事之不同,而有餘於此不足於彼也。’○曰:‘其曰物有本末而本末不可分者,何也?’曰:‘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以其悉具所以然之理也。’○〔曰〕:‘舞射以下三條之説,若皆以即此便為聖人之事,何也?’曰:‘亦言其理之在是,而由是可以至於彼,苟習焉而察,而又勉焉以造其極,則不俟改塗而聖可至爾。豈曰一灑掃、一應對之不失其節,而遂可直以聖人自居也哉?’○又曰:説原本‘於程子之意,而失之遠矣。夫下學而極其道固上達矣,然此方論下學之始,未遽及夫極其道而上達之意也;上達固非師之所能與,然此方論為師教人之序,未遽及夫師無與焉之妙也。不吝之心一也,而一金、天下,則其捐之有難易之殊;不懼之心一也,而平地、高臺,則其習之有先後之序。必如謝氏之説,將使學者先獲而後難,不安於下學,而妄意於上達,且謂為學之道盡於灑掃應對進退之間,而無復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之事也。其與子夏程子之意正相反矣。’○曰:‘程子亦嘗以理無大小,而灑掃應對、精義入神者不異,何以異於謝氏之意,而以為相反,何也?’曰:‘程子所謂“必有所以然”者,以為同出於理之自然也;謝氏以“必正心誠意而後能”者,則以為同出於心之使然也。程子所謂慎獨者,則不敢忽其小者,以求其理之所當;謝氏獨以着心為言,則又如其論顔子克己、曾子貫道之説,初不問理之是非,而唯吾心之所欲為也。然此其失之小者耳。程子雖以理無大小為言,然其意則以明夫小不謹則將害其大,小不盡則不可以進於大,而欲使人謹其小者以馴致其大者耳。如謝氏之云,則反使人恃其小者以自大,而謂夫大者之真不過如此。此豈非相反之尤者哉?’[1]或問。
問:仕而優則學。
答:朱子曰,‘仕優則學,為已仕者言也。蓋時必有仕而不學如原伯魯者,故有是言。學優而仕,為未仕者言也。蓋未有以明乎修己治人之道,則未可以仕耳。子産子皮有製錦之譏,而夫子亦悦漆雕開之對,惡子路之佞’,‘其意亦猶是耳’。‘此章以先後之次推之,其本意蓋如此,而推其餘意,則又以明夫仕未優而學,則不免有背公徇私之失;學已優而不仕,則亦未免有愛身忘物之累。當時恐或兼有此意。’或問。○或曰:‘子夏之言似為時而發,其言雖反覆相因,而各有所指。或以為仕而有餘則又學,學而有餘則又仕,如此則其序當云“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今反之,則知非相因之辭也。’朱子曰:‘舊亦(常)〔嘗〕[2]疑兩句失序顛倒,今云各有所指,甚佳。’
問:人未有自致者。
答:朱子曰,蓋曾子之意,本以通論常物之大情,而非立教喻人之語也。或問。
問:之道在人。
答:朱子曰,此所謂人,謂老聃萇弘郯子師襄之儔耳。若入太廟而每事問焉,則廟之祝史亦其一師也。之説有過之者。若曰道無適而非,惟所取而得,則又何時墜地,且何必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而後得師耶?大率近世學者習於佛之言,皆有厭薄事實、貪騖高遠之意,故其説常如此,不可以不戒也。然彼所謂無適而非者,亦豈離於文章禮樂之間哉?但子貢本意,則正指其事實而言,不如是之空虚怳惚無所據。[3]或問。
問:‘不知量也’,注:‘不自知其分量(也)。’小注陳氏曰:州仇不自知其分量,宜其不足以知聖人之分量也。何如?
答:仲尼日月無得而逾,而武叔欲毁之,是不自知其分量也,此集注之意也;日月至高,未見其有分量,陳氏聖人分量之説,恐是集注言外之意也。

☚ 04_123微子   04_125堯曰 ☛
000006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