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衍義輯略
【題 解】
大學衍義輯略是朝鮮成宗時學者李石亨、洪敬孫、趙祉和閔真等人在中國宋朝學者真德秀大學衍義的基礎上增删編撰而成的。
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字景元,後改字希元,謚號文忠福建浦城人,南宋儒學家。寧宗慶元五年進士,中詞科,紹定中拜參知政事,進資政殿直學士,世稱西山先生,其學以程朱為宗。及為宰相,以尊崇道學正心誠意勸理宗,進大學衍義四十三卷,因非時務所急,大失衆望。著作除大學衍義外,還有唐書考疑、文章正宗、西山文集、西山甲乙稿、讀書記、四書集編等。大學衍義大要,四庫全書總目紹介如下:‘是書因大學之義而推衍之。首曰“帝王為治之序、帝王為學之本”,次以四大綱,曰格物曰致知,曰正心曰誠意,曰修身,曰齊家,各繫以目。格物致知之目四,曰明道術、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正心誠意之目二,曰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目二,曰謹言行、正威儀;齊家之目四,曰重配匹、嚴内治、定國本、教戚屬。中惟修身一門無子目。其餘分子目四十有四,皆徵引經訓,參証史事,旁採先儒之論,以明法戒,而各以己意發明之,大旨在於正君心、肅宫闈、抑權倖。蓋理宗雖浮慕道學之名,而内實多欲。權臣外戚交煽為姦,卒之元氣凋敝,閲五十餘年而宋以亡。德秀此書成於紹定二年而進於端平元年,皆陰切時事以立言。先去其有妨於治平者以為治平之基,故大學八條目僅舉其六,然自古帝王正本澄源之道,實亦不外於此。若夫宰馭百職,綜理萬端,常變經權,因機而應,利敝情僞,隨事而求,其理雖相貫通,而為之有節次,行之有實際,非空談心性即可坐而致者,故邱濬又續補其闕也。’
李石亨(一四二五—一四七七),字伯玉,號樗軒,本貫延安。世宗二十三年,李石亨二十七歲時先奪生員、進士兩榜首席,繼而為文科狀元,一年之中集三個狀元於一身,並入仕任司諫院、左正言、知制教,歷任集賢殿直提學、禮曹參議、公州牧使、黄海道和京畿道觀察使、八道都體察使、知成均館事、判中樞府事等顯職,以四等純誠佐理功臣封為延城府院君。時有文譽,精通寫作,任集賢殿直提學時兼任春秋館記注官,並同鄭麟趾等人編撰高麗史,有文集樗軒集,並同集賢殿學者共撰治平要覽和歷代兵要。
洪敬孫(一四〇九—一四八一),字吉甫,號友菊齋,本貫南陽。世宗十七年,在司馬試中脱穎而出,後又在親試文科中及第,學識淵博,時有文名。歷任承文院校理掌令、監知中樞府事兼同知成均館事,但牽於高麗王族壽延大君王珪的外孫身份而難居高位,遺著蟲吟詩稿。
副護軍趙祉、成均館司成閔真兩人事迹無考。
本書編撰的動機如樗軒序文所言,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大學衍義是‘為學之本,為治之序’,且‘善惡之所以分,治亂之所自由,極盡且備’,‘出於忠誠懇惻,為人君立萬世之程也’,‘為人主者之所當要覽’。二是當今‘主上好問求道’,大學衍義‘太為詳悉’,‘萬幾之暇,或考閲實宜從約’,故‘約本書之浩穰者,添入麗史之可為鑑戒者’而成輯略二十一卷。
樗軒所説的‘主上’應為成宗。本書編撰完成於成化八年四月十六日,而成化是明憲宗年號,八年相當於朝鮮成宗三年(一四七二年)。成宗是德宗(追尊王)的第二個兒子,睿宗駕崩後,年僅十三歲就繼承了王位,生性好學,‘日三御經筵,繼以夜對’,通曉經史百家,擅長書畫射藝。
本書編撰的原則體現在凡例中:‘其中最關本旨大義者外悉略之’,‘文字太詳不關大義者削之’,‘論議不甚緊要者削之’,‘高麗史可鑑戒者各於本條之末類續’。
成宗三年十月,草稿呈上,成宗命令典校署刊行。
添入五百年‘麗史之可為鑑戒者’,可謂考慮周到,因前事不遠,足以為鑑。但對大學衍義的‘削’、‘添’也引起了不同意見。侍讀官崔淑精,號逍遥齋,又號私淑齋,以詩文名世,精通古今史實,參編世祖實録、睿宗實録,並受王命同盧思慎一起編撰三國史節要。王朝實録載:成宗五年六月,崔淑精與檢討官安良生在一次夕講後進言反對這樣删減大學衍義,諫阻印行,借鑑‘麗史’要參閲高麗正史,免授漢人笑柄。故輯略最初只有進上的五件,暫未刊行。持相似反對意見的儒臣不在少數,所以,成宗雖對輯略不勝稱贊,也不得不命令中止刊行。成宗八年二月樗軒在六十三歲引退時也有類似記載。
仁祖十二年七月,樗軒的第四代孫月沙李廷龜進呈輯略被納;肅宗三十四年五月,廷龜曾孫、副修撰李正臣上奏請求恭講輯略,因宫中無書,肅宗下令進呈,本書始得刊行。(崔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