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马歇尔的余额说货币数量论
关于人们的备用购买力(现金余额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的一种理论。1923年,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A·马歇尔出版了《货币、信用与商业》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现金余额数量学说。
马歇尔首先指出交易方程的缺点在于没有说明支配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他认为,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对支配货币流通速度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考察一国公众以货币形态保持的购买力数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形态储存起来。但储存多少为合理呢?为此,需将储存货币所得的好处与购买消费品所得的享受以及投资所得的收益三者加以比较,以决定应该储存的货币量即应保有的备用购买力。马歇尔认为,此应保有的备用购买力,就是一国通货的总价值。他说,假定一国居民平均认为以其收入的1/10和财产的1/50作为备用购买力,又假定其每年收入的总价值等于500万夸特小麦,其财产的总价值等于2500万夸特小麦。那么:
500万×1/10+2500万×1/50=100万
于是,不管一国流通中有多少货币,其货币的总价值总是等于100万夸特小麦的价值。如果一国通货正好为100万单位,则该国货币1单位价值正好等于1夸特小麦的价值;如果通货量增加为200万单位,则单位货币的价值只能等于1/2夸特小麦的价值。马歇尔还说:“不论社会状况如何,社会各阶层人民欲将其资力保存于通货形态的数额有一定。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在通货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便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关系。若通货数量增加10%,物价水平就上升10%。自然,人们欲以通货形态保持其资力的比率越小,通货的总价值就将越低;相反,物价水平就越高。”(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第43~45页)这就是说,货币的价值决定于一国公众愿意以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该国货币数量的比率。在货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人们愿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越小,则单位货币的价值也就越小,而物价水平则越高。反之,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越大,则货币的价值越大,而物价水平则越低。人们愿意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根据实物余额的价值以保持相应的通货数量称为“现金余额”。很显然,根据马歇尔的观点,由实物余额所决定的现金余额(也就是人们愿意保存的备用购买力)是影响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马歇尔的理论也由此而称为余额说货币数量论。
余额说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着眼于人们备用购买力对币值、物价的影响,第一次将研究的重心转到货币的需求上,这是马歇尔对货币数量论发展的贡献。但是,以实物价值计算的备用购买力,根据马歇尔的分析,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是纯粹心理因素的产物,因而,它事实上是无法计量的,又怎么去决定货币的价值呢?再说,货币价值根据马歇尔的假定,本身是固有的。以货币形态保持其资力,说明货币本身价值已定,又怎么说是由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而定呢?很显然,用备用购买力来解释币值、物价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