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a·斯密的货币银行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A·斯密的货币银行学说

A·斯密的货币银行学说

A·斯密(1723~1790年),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其主要著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该书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外,根据他早年在大学授课的讲义整理,于1896年出版的题为《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一书,也论述了许多有关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斯密的货币理论代表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尽管其中不少是直接地采用了斯图亚特的研究成果。
关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斯密明确指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他认为货币出现的必然性,首先是由于相对价值太多,不易记忆这一困难导致的。如果进入交换过程的有一百种货物,那么每种货物都会有99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容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为共同衡量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斯密的这一见解,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问题,尽管他并不懂得什么是价值形式及价值形式的发展。同时,斯密还从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来分析说明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他说,分工使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己欲望极小部分,于是就需要交换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极不方便的。例如,屠户有多余的肉,需要肉的酿酒师和面包师手中除了酒和面包之外,没有别的可供交易的物品,这时如果屠户需要的酒和面包已经得到了供给,那末他们彼此间就没有进行交易的可能。于是,有思虑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除了自己劳动生产物外,随时身边带有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这种物品,在他想来,拿去和任何人的生产物交换,都不会被拒绝,货币就是由这种物品发展起来的。被人们先后想到并用过的物品有许多种,例如牛、羊、贝壳、兽皮、盐等,而后来,不论在任何国家,由于种种不可抗拒的理由,人们终于都决定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媒介。最后,由于在各种金属中,金银的价值最易确定,因此人们把金银规定为比较各种货物的最准确标准,因而也把它看作是最适当的价值尺度。斯密对金银最后充当货币的原因并没有使之神化,而是认为金银具有不易损坏,便于携带,色泽好、耐久性强、能任意分割和还原等适宜作为币材的优良自然属性。
同其前辈相比,斯密的一个极可贵之处是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肯定货币的商品性质,这是他在货币理论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他指出,以货币或货物购买物品,就是用劳动购买,货币含有一定劳动量的价值,人们用以交换其他当时被认为有同量劳动价值的物品。斯密看出了金银作为一般商品能同一切特殊商品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有价值,看出了一定数量的金银能同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包含了同等的劳动量。但在一些场合,他却又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竟认为金的价值又主要来自稀缺性。例如他说,把金的稀缺性增加到一定程度,那么最小的一块金可能变得比金钢钻还昂贵,并可能换得更大数量的其他货物。
关于货币的职能 斯密认为,货币是为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而产生的,因此货币的基本职能自然就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他称“货币是商业上的大工具”,“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毂”,货币是“使稻麦流转运到国内各市场”的“通衢大道”。用词虽异,实则都意指流通手段职能。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出发,斯密正确地引出了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行使的主张,认为这样可以节省流通费用。他说金银币是非常昂贵的工具,如果以纸币来代替,流通所需要的金银量减少到原先的1/5,那么其余的4/5,则可以用来增加产业的数量,增加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斯密的这一见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斯密也曾多处论及,例如他说: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我们便用各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量,来估计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斯密已经懂得,货币所以能成为一切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有价值。并且,他把金银和其他商品各自包含的劳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看作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客观基础。尽管他还缺乏社会必要劳动量的概念。但是,斯密同时又认为,只有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货币才是一切商品真实交换价值的正确尺度,如果不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货币则不能成为这样的尺度,因为货币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变动,一是由于同一名称的铸币在各时代所包含的金银分量可能不同;二是由于同一分量的金银价值在各个时代会有所不同。并且,他由此企图去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斯密以货币价值会变动为理由否定货币能够普遍地作为价值尺度的见解是错误的,这种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的企图也是同他关于货币的商品性质的观点相违背的。
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 斯密反对货币数量说的观点是很明确的。他认为,一国每年所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并说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铸币量都受国内借铸币而流通的商品的价值的支配,如果商品的价值减少,所通用的货币量也必减少。在他看来,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决定于流通的商品价值,即是决定于商品的价格总额,而不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斯密并且认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的,如果过多则必然外流,任何法律也不能防止其立即输出国外。
关于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 亚当·斯密的观点是独创的而且深刻的。斯密认为,银行券的发行方法主要为票据贴现,其次为“现金帐户”形式的贷款。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只宜贴现真实票据,而不可贴现融通票据。因贴现真实票据而发行的银行券,必会随着商品的流通而流通,随着商品的退出而退出,故发行的总额绝不会超过无纸币时流通所必需的金银币数额。相反,若银行所贴现的票据不是真实票据而是融通票据,则就要引起银行券的过度发行。就发行银行券的另一方法即现金券帐户贷款法,斯密指出银行在掌握贷款时应当注意,必须要求顾客在一定期间内存入的数额,要等于贷给他们的数额,以使向银行流入的金额等于从银行流出的金额。这样,由此所发行的银行券即不会超过流通所必需的金银币数量。上述见解,就是斯密所揭示的银行券发行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被后人称为“斯密原理”。同时,斯密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银行券流通规律,指出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如果超过了这个总额,那么过剩的部分,既不能行使于国内,又不能输往国外,结果,会马上回到银行去兑换金银,从而立即回流于银行。
关于放贷取息 斯密明确认为,放款人贷出的不是货币,而是资本,贷出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报酬。他给利息的定义是:有资本自己不用而借给他人以获取收入,这种收入就叫作货币的利息。斯密比马西、休谟更明确地认为利息是一种派生收入,是利润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放款人既然给借款人以获取利润的机会,借款人就付给利息作为报酬,由借款获得的利润,一部分当然属于冒险投资的借款人,而另一部分就当然属于使借款人有获取利润机会的放款人。
关于利息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斯密认为利息率会随着利润率升落,它是一个征兆,可以根据它推断出平均利润率的大体情况。斯密还研究了利息率下降的趋势。他认为利息率的下降有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一般原因是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特殊原因是利润率下降。由此,斯密把利息率的变动原因还正确地归结为利润率的高低和货币资本的供求关系。
银行的作用 斯密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银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故他在《国富论》中,也阐发了他的银行理论。斯密认为银行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提供廉价的流通工具,即通过银行向社会发行银行券,以纸币代替金银流通,节省金银,输出国外,扩大对外贸易。第二个作用是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斯密认为,银行可以采取“贴现汇票”的方式和“现金帐户”的方式向企业提供货币资金。通过“贴现汇票”,工商企业可不待汇票期满,即可持票往银行预贷现金,而银行方面则可收到利息形式的纯利润,这样,有利于工商业加速资本周转。通过“现金帐户”,工商企业只要有人担保,就能够凭信用向银行借款,从而能事先获得现钱作为购买手段,扩大经营。这样,在他需要金钱的时候,贷以货币,而在他的存货不断售出的时候可陆续零星偿还,那对商人就极其便利,无需常常储备专款以应不时之需。斯密对银行发放贷款该如何掌握也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银行应谨慎行事,贷款应有数量界限,工商企业营业的资本不应全部,也不宜大部向银行借贷。在他看来,银行的贷款应限制在商人通常以现钱形式保留着以备不时之需的那个部分。不仅从银行本身的利益和安全考虑,它只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如果贷款超过这一限额,银行提供出的银行券会造成流通界所不能容纳。

☚ D·休谟的货币信用学说   D·李嘉图的货币信用学说 ☛
000022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