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实现充分就业
9. 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实现充分就业
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不会出现就业问题,更不存在失业现象。但是,在“文革”结束时,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待业现象,引起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对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充分就业问题,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因为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这是生产资料必须与劳动适龄人口相适应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表现形式。它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作为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规律的对立物出现的。社会主义一方面铲除了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作用的条件,另一方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并且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有计划的调节,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实现平衡。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还会存在就业问题。理由是: (1) 旧社会存在广大失业群; (2) 城镇人口增长率有着自发的不断提高的趋势; (3)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农村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4)经济结构性变化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大生产需要一个劳动力流动的蓄水池,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劳动后备军。理由是: (1) 旧部门的衰落和新部门的兴起会出现工人的游离和吸收,但是游离和吸收的速度是不等的,从而出现流动人口; (2)在劳动力向新部门转移时,需要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需要重新培训,这也使劳动者不能马上就业; (3)在现阶段,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还不能直接结合,劳动者个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由国家与个人双方决定,如有一方不同意,就会出现待业。
☚ 8.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10. 待业与失业有无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