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蛋品
河北蛋品出口主要品种为: 干蛋、鲜蛋、皮蛋。
干蛋,出口历史较长,20世纪初保定生产的“黑雌鸡”牌蛋青、蛋片、蛋黄粉,经天津的洋行出口,行销欧美。20年代,干蛋加工业在宣化兴起,后推广于张家口。成品装箱运至天津洋行外销。1930年,河北通过天津的洋行向国外销售干蛋白1 129.2吨,干蛋黄2 133吨。1956年开始,河北干蛋供天津口岸出口,当年供货1 786吨。1959年数量降为448吨,到1975年之前一直保持在350吨左右的水平。1976年开始自营出口,当年出口88吨,出口额21.5万美元。1980年出口 165吨,出口额66.5万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由于换汇成本上升,出口减为113吨,出口额48万美元,后因亏损严重停止出口。主产区为承德、沧州、张家口,主要销往香港、日本。
鲜蛋,20世纪初出口基本上为外国洋行垄断。他们沿交通线设鸡蛋收购网点,大量收购外销。河北鸡蛋以个大享有盛誉。民国20年 (1931年),河北鲜蛋通过天津销往国外19 522千枚。1958年开始,向天津口岸公司提供货源,当年供货92吨。60—70年代初,河北每年向天津供货300多吨。1976年开始自营出口,销往香港1 650吨,出口额192.3万美元。当时,鸡蛋属国家二类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出口数量、价格按国家计划执行。1980年出口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为3 400吨,出口额330.7万美元。1985年鸡蛋改为三类商品,实行议购议销。1986年后,市场进一步放开。由于鸡蛋换汇成本逐年升高,1990年出口数量降为922吨,出口额74.2万美元。1996年出口额3.2万美元。主销香港。
皮蛋,1971—1975年5年间,共向天津供货345万枚。河北于1976年开始自营出口,向香港销售26万枚,向日本销售8万枚,出口额共2.9万美元。1980年出口数量增至109.7万枚,出口额12.7万美元。1985年,皮蛋换汇成本上升,出口下降。1986年,外贸部门扶植皮蛋加工,出口数量回升,1987年达最高水平,出口153万枚,出口额20.5万美元。1996年出口 109万枚,出口额12.9万美元。主要销往香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