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肥料科学技术
6. 肥料科学技术
根据作物、土壤、肥料的状况,江苏一直把开辟有机肥源、增施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作为肥料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
(1) 有机肥料。50—60年代,江苏农业生产大部分靠有机肥料。据1953年太湖地区调查,稻麦田施肥,包括草塘泥2 500~3 500公斤,绿肥300~500公斤,猪灰500~1 000公斤,豆饼5~20公斤。60年代中期,绿肥种植利用研究规模扩大。全省引种和选育了苕子、紫云英、细绿萍、箭舌豌豆、三叶草、草木樨、田菁、紫穗槐等几十种绿肥,大江南北因地制宜,大量种植。从一季冬绿肥,发展到四季都种绿肥;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混播;从种植陆生绿肥为主,发展到水陆种植并举;从纯种发展到间套种。到70年代中期,全省绿肥种植面积达到202万公顷,其中冬绿肥占56.7%,春夏绿肥占22.3%;绿萍占15.3%,“三水”(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占5.4%。平均每亩耕地就有0. 5亩绿肥。70年代后期,由于发展双熟制,提高复种指数,绿肥面积大量减少,80年代年均绿肥面积锐减到26.67万公顷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据土壤普查,当时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1. 5%、水稻土高于2. 5%的只占耕地面积的20%,一半以上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1.4%之间,部分低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增辟有机肥源,广泛开展了秸秆还田的研究应用。经太湖地区的研究试验,在已有施肥水平的基础上,每亩施50~70公斤秸秆,就能维持土壤中有机质的平衡,而且秸秆还田,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优于一般绿肥。据测试,稻麦收割时留茬15~20厘米,每亩约有100~150公斤秸秆,包括根茬在内,对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是有效而易行的。至80年代中后期,全省秸秆还田面积每年达266.67万公顷,亩均75公斤左右。
(2)施肥技术。研究推广了深施、粒施、简化追肥次数的节氮技术措施。吴县、无锡、昆山、吴江、江阴、沙洲、常熟等县(市),推广应用了整套节氮施肥技术,1982—1983年推广面积达122.67万公顷,累计节约标准氮肥30万吨,降低农本8 255万元,平均每亩耕地节省12.32元。改变以磷肥为基肥的传统做法,采用苗期施和根外喷施的节磷技术,以减少磷在土壤中的固定,发挥磷肥的增产效益。应用了这种施磷技术,每公斤过磷酸钙用于水稻,增产效果从1公斤提高到5.5公斤。研究应用以磷增氮技术,将磷肥施用在豆科作物和绿肥上,既能增加氮素,又能增加有机肥,磷在土壤中又不会流失,对后作有效。涟水县农科所试验,把磷肥用于绿肥比直接用于粮食作物,每公斤磷肥可多增产稻麦、玉米0.5~1公斤,皮棉0.5公斤。积极开辟钾肥来源的研究。太湖地区农科所研究试验出水花生能从含钾量很低的水中富集钾素于体内,每吨鲜草中含氧化钾6~7公斤,在适宜条件下,每亩水面产水花生1万~2万公斤,可集钾60公斤至120公斤。江苏有广阔的水面,放养一部分水生绿肥,既是一大生物钾源,又能净化水体。
☚ 5. 土壤改良技术 7.植物保护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