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糜、谷
糜、谷是甘肃抗旱和较耐瘠的秋粮作物。主要分布在中部、陇东和陇南、河西的部分地区。一般作为轮作倒茬和复种作物。糜子古称稷,谷子古称粟,这两种作物在甘肃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1949年全省糜子种植面积22.99万公顷,总产18.04万吨;谷子种植面积18.74万公顷,总产16.07万吨。到1956年,糜子面积、总产和谷子面积、总产均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糜子面积31.71万公顷,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8%, 总产达到31.74万吨, 占粮食总产量的8.35%; 谷子面积22.11万公顷,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85%,总产达到24.67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49%。但从60年代开始至今,因糜、谷产量低和“重细粮、轻杂粮”等因素影响,面积逐年下降,到1991年,全省糜子种植面积降到历史最低水平12.48万公顷, 比1949年下降84.22%,总产9.59万吨,1992年,全省糜子面积虽比1991年略增6.27万公顷, 但总产因受自然灾害,降至历史以来最低水平,为2.62万吨,仅相当于1949年的14.5%; 到1991年,谷子面积和总产都为历史以来最低水平,面积5.23万公顷,为1949年的27.7%, 总产5.51万吨, 相当于1949年34%,1992年, 全省谷子面积为6.07万公顷, 总产为7.88万吨。糜谷良种有大粱谷,会宁竹叶青、甘栗1号、2号、甘糜1号、陇栗1号、2号、陇谷4号、晋谷14号、陇糜3号等。生产情况见表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