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
5. 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问题,“文革”前后都进行过讨论,由于前后背景不一样,我们从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能看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痕迹。
一种观点认为,实行经济核算应该有一套指标体系来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指标体系应包括价值与使用价值、质与量的方面,效果与耗费方面。以价值指标为主、以实物和工时指标为辅。在这样的原则下,可以把考核企业的经济指标体系概括为: 一个综合指标、三个基本指标、八个具体指标。综合指标是反映经济效果的盈利; 三个基本指标为: 反映劳动垫支的资金; 反映劳动耗费的成本; 反映生产成果的总产值。八个具体指标为: 设备利用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耗费量、集团购买力、产量、质量、品种等。这就构成一整套完整的经济核算指标体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核算只采用价值指标形式就够了。其理由是: 企业必须有经营管理上相对的独立性,它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生联系时,必须应用价值规律,企业考核生产耗费与生产成果时,也必须要应用价值指标进行考查,如收入、工资、成本、盈利等。至于产量、产值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等,虽然从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从反映企业经济效果看也是必须的,但是,这些指标并不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状况,也不能反映劳动支出所必须的补偿,当然这些指标也就不是直接属于企业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中,应该设置一个中心指标,这个中心指标就是利润指标。利润是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中心环节,它是企业经营好坏的集中表现,抓住了它,便等于抓住了其他指标。利润本身虽然是一个价值指标,但抓住了它,便必然会带来纯产值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另外一部分人同意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中应该有主要指标,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成本与利润是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两者并重。因为,产品成本是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最主要部分,产品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产产品的劳动耗费的高低,它是企业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 利润指标既反映了成本的因素,又反映了成本所不能反映的其他经济指标对经济效果的影响。所以,二者都是综合指标,应该并重。
第四种观点认为,企业在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中,不能有一个凌驾于其他指标之上的中心指标。如果有一个中心指标,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妨碍企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所以,各种经济指标都应处于同等地位,利润也不是什么“中心指标”。
第五种观点认为,经济核算的指标有四个方面: (1)反映和考核劳动占用的指标,包括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实际占用的全部物化劳动; (2)反映和考核劳动耗费的指标,包括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指标; (3) 反映和考核生产成果与经营成果的指标,包括产量、品种、质量和产值、利润; (4) 反映和考核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与利润率等。
第六种观点认为,厂级核算指标可以概括为四类: (1)生产成果指标,包括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 (商品产值、总产值、净产值等); (2) 生产经营消耗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设备利用、管理费用、产品成本等;(3) 资金指标,包括固定资金占用、流动资金占用等; (4)经营成果指标,包括利润、税金、销售收入等。
第七种观点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之后,采用资金利润率作为评价经济活动效果的综合指标较理想。在采用资金占用率时,企业多占用社会资金,就要多承担上缴利润的任务,所以就会促使资金节约,特别是固定资金的节约,促使职工注意提高设备利用率。
第八种观点主张,以资金利税率作为经济核算的综合指标更好。通过这个指标,不仅可以综合地反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合成许多派生指标,便于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九种观点与前两种观点不同,主张以销售收入利润率作为考核指标。所谓销售收入利润率,即产品销售利润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销售收入利润率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努力程度,反映企业个别成本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别,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企业销售收入不仅反映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且还反映实现了多少价值,从而有利于鼓励企业更多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当然,采用销售利润率也会给企业带来因资金占用多少、技术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缺点可以用资金付费的办法来弥补。
☚ 4. 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 6. 比较和评价不同企业管理水平的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