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土壤改良技术
5. 土壤改良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土壤普查。摸清了全省土壤类型、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量算了全省农用地面积。
在全省实有546. 67万公顷耕地中,肥沃高产土壤约占20%,低产土壤约占30%,一般中产土壤约占50%。低产土壤主要有冷湿粘类型、淀瘦类型、盐碱类型、沙瘦类型和包浆类型等。1958年开始,全省大规模地进行了土壤改良的研究工作。采用治水和改善排水条件,降低地下水位,增施速效磷,实行稻、麦、绿肥、油菜轮作的综合技术,1958—1970年,对里下河地区冷湿粘类型的沤田低产水稻土全部进行了改良;采用种绿肥、增施磷肥、放养绿萍、用草塘泥和改善排灌条件的综合技术,对原有11. 74万公顷淀瘦类型低产水稻土,包括镇扬丘陵区的板浆白土,太湖平原的淀繁白土和沿江的淀漏沙土,也进行了改良,使有机质含量由1%~1.8%提高到1.5%~2%。
全省原有盐碱低产旱地土壤91. 6万公顷,其中花碱土52万公顷,盐土39.6万公顷。采用以水肥为核心,林、种、管综合改良的办法,即 “开沟排水,爽碱淋盐;大种绿肥,以肥养田;植树造林,防盐保产;因地制宜,轮作换茬;灌溉种稻洗盐,精细管理”等综合治理技术,使50%以上的低产盐碱土壤得到了改良。
☚ 4.农作物栽培技术 6. 肥料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