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5.亳州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5.亳州市 5.亳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部,涡河上游。地当南北要冲,向称南北通衢,中州锁钥,江淮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辖3区3乡23镇,面积2226平方公里。约3500年前,为商之先祖居地。成汤早期建都南毫时,为其近畿之地。今毫州之名源于此。明王廷相《毫都行》有“桐宫桑林古帝都,千年迹灭石空在”之句。周初,为焦国地。春秋时,初属陈,有焦、夷二城。周襄王十五年(前637),楚伐陈,改属楚,为其北疆重地。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谯陵城,改称谯邑。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置谯县。东汉建武十八年(42),豫州刺史改治谯,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自是为州郡重地。建安二十四年(219),置谯郡。汉魏之际,毫州人物杰出,亦风云际会之地。曹操、曹丕、曹植和华佗、夏侯玄等均为毫人。在政治、军事、文学、医学、玄学方面都是当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所倡导的建安文学影响尤为深远。曹操、曹丕曾数次驻军于此。操颁《军谯令》,丕作《浮淮赋并序》、《感物赋并序》、《临涡赋并序》、《于谯作》,立《大飨碑》。《临涡赋并序》述其父子兄弟春日涡水游观之乐。曹植与王粲、刘桢等曾随游。刘桢有《赠五官中郎将》,极写曹操故宅饮宴盛大场面。是时,毫州制药、酿酒技术已闻名于世。华佗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以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医学家,所用“麻沸散”即以毫州中药材制成。曹操献于汉献帝的“九酿酒法”,乃毫州传统酿酒技术。“麻沸散”与“九酿酒法”,实为一千八百年前毫药与亳酒精华,展示出毫州药文化与酒文化辉煌历史。古往今来,以一地兼有药都与酒都之誉,堪称中国独有,世界无双。曹丕代汉建魏之后,毫州为皇室本贯,政治地位显要,黄初二年(221),定为陪都,与长安、许昌、洛阳、邺城并称“五都”,为毫州历史上最为显荣时期。西晋泰始元年(265),改谯国。东晋建武元年(317),祖逖北伐,攻克毫州,为豫州刺史治所。此后,南北纷争,屡遭兵燹,祖约、石勒、石虎、殷浩、桓温、谢奕、刘牢之、侯景、萧衍等均曾用兵于此。史称毫州“危时为群雄角逐之场,升平为人物辐凑之地”,然升平之时少,艰危之时多。咸康四年(338),侨置小黄县,为陈留郡治,因有小黄之名。北周以其为形要重镇,建德六年(577)设总管府,以柱国隋国公杨坚为之。大象元年(579),改名亳州,为今名之始。隋大业三年(607),改谯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亳州。五年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乾封元年(666),高宗李治至亳州谒老子祠。开元元年(713),以毫州繁庶,列为天下州府“十望”之一。建中二年(781),置宣武军节度使,为建节重镇。中和三年(883),朱温为节度使驻此。后梁开平二年(908),置防御州。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团练州。后晋改防御州。唐五代时,毫州手工业发达,纺织、造纸、酿酒等驰名海内。绢纱列为贡品,技艺甚为精巧。所产茧纸和朱丝栏、乌丝栏纸为名贵画纸。毫人曹霸以画马著名,杜甫《丹青引》、《观曹将军画马图》盛赞其画;李绅以《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名传天下。北宋时毫为天下大郡。梅尧臣《送王道粹知毫州》有“景毫实钜屏”之语,苏轼《送李密赴毫州》亦云:“谯郡君命重,苦县祖风殊。”大中祥符七年(1014),真宗赵恒至毫州谒太清宫,并为城门、城楼、涡河桥赐名,升毫州为集庆军节度。北宋时,毫州水运称便,为南北货物聚散地,酒肆、糟坊遍及州境,酒课之巨,列全国第四,减店古井酒、陈抟洺流酒均当时名酒。绉纱设有专市买卖,其上品精美绝伦,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毫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所产红枣,列为贡品,称为“御枣”,梅尧臣《毫州李密学士寄御枣一筐》云:“沛谯有巨枣,味甘蜜相差。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毫州芍药,亦为名品,郑樵《通志》言其“花视他处尤大。若花之光艳丰满,亦推此都独擅。”北宋百余年间,出知毫州或任州吏者,颇多知名人物,如范仲淹、陈执中、晏殊、宋庠、宋祁、富弼、欧阳修、刘放、曾巩、张商英、陈师道、晁补之等。体视大邦,人文荟萃,为毫州史上足可称道者。欧阳修知毫州,“时值丰穰”,“世治人安”,“田家乐业”,有多首称美毫州风物佳作。《出城赴太清宫游马上口占》云:“渐暖绿杨才弄色,得晴丹杏不胜繁。”《戏书示黎教授》云:“鸟衔枣实园林熟,蜂采桧花村落香。”《郡斋书事寄子履》云:“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丰岁。”更以郡治在老子故里,因称仙乡而自称仙翁,有“醉翁今已作仙翁”之语。宋室南渡后,亳州为宋金元争夺之地。金皇统元年(1141),设防御使。贞祐三年(1215),升为节镇。元宪宗蒙哥汗四年(1254),张柔镇毫州,重修城垣,建孔庙,造桥梁,筑甬路,积兵运饷,成为要区,商贾往来亦称便利。其时,城东北有竹园,绿竹荫渚,菁菁弥望,亦园林胜地。元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帝,建都于此,后败走。明初,废谯、城父二县,降毫州为毫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武平卫。宣德十年(1435),筑砖城,以形如卧牛,有卧牛城之称。弘治九年(1496),升县为州。自明代始,毫州灾疫较多,州城则颇为繁盛,王廷相《毫都行》:“城中远延三万户,中有豪家多官府。宾客懒作游冶盘,翠幕层楼对花树。”城中园林多达十余处,广种花卉,牡丹最多,薛凤翔《毫州牡丹史》言多达274种,有“初盛于洛,再盛于毫”,“亳州牡丹更甲洛阳”之说。花开时节,景色甚美,游观之乐,盛况空前,薛凤翔《毫州风俗记》云:“甫至谷雨,则连袂结辙以看花,……名园古刹,尤称雅游。……歌管填咽,几匝一月,何其盛也!”城中药店药栈鳞次栉比,为全国中药材主要集散地之一,毫芍、亳菊驰名天下。万历中,减酒列为贡酒,声誉鹊起。清顺治二年(1645),置武平卫。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六年建柳湖书院,始有书院教育。十三年降为散州。有清一代,亳州商业、手工业均有新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康熙《毫州志》言州城“豪商巨贾比屋而居,高舸大艑连樯而集”。徐乾学《支园牡丹歌》亦云:“舟车驿路通商贾,翠幕层楼夹道旁,玉管银筝盛歌舞。”州城内外有街巷百余条,各类作坊达数百家,商贩列肆而居,五行八作,分街立市,货列队分,北关一带尤为繁华。雍正时,丝绸精品列为贡品,称“万寿绸”,名闻天下。状元红、琥珀光、洺流酒等均为名酒。中药材生产、制作、营销达到历史空前规模,全国各地药商及糖商等建有会馆20多处。境内药农多达2000多户,种植多以顷亩论,以毫芍最盛,刘开《……至城东南观芍药……》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蔴。”城中园林亦多牡丹、芍药,游园赏花之风因而颇盛,“花时则锦幄如云,银灯不夜,游人之至者,相与接席,携觞微歌啜茗,一椽之僦,一箸之需,无不价踊百倍,浃旬喧嚥,岁以为常”。庭院、园林、田野,州城内外,花香四溢,有如花城。道光中,毫州颇为繁盛,舒梦龄《知毫春赴任诗》有“千家烟火如云密,万顷田畴似掌平”之句。清末民初亳州商业兴盛,手工业门类繁多,现代工业亦渐兴起。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毫县。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为亳县。1986年3月,撤县建市。亳州名胜古迹有汤陵、桑林遗址、桐宫遗址、城父故城址、梅伯国故城址、东西钓台遗址、拄杖沟、孔子问礼处、章华台遗址、董园二号墓、董园一号墓、曹操宗族墓群、魏武故里遗址、东西观稼台、八角台、华佗祠、减店古井、咸平寺遗址、古地下道、陈抟故居、灵津渡、道德中宫、金蟾琉璃井、清真寺、关寺庙、明王台、北京寺、薛阁塔、薛家孤堆、李自成拴马处、白衣庵、花戏楼、江宁会馆和三国揽胜宫等。其中花戏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人游亳州,爱其花景之美、丰穰之乐,亦爱其土地平阔,气象雄浑,有泱泱大国之风,清人潘瑛《登亳州城楼》:“英雄寂寞中原气,云树苍茫大国风。”明人王守仁《登谯楼》:“祖陵王气蟠龙虎,帝阙重城锁䗖。”宋代欧阳修、明代乔宇、薛蕙、吴檄、李先芳、王寰洽、清代沈德潜、郑交泰等均有作。旅游工艺品有毫州剪纸、木雕、毛毡制品、丝织品等。表演艺术有毫州清音、肘搁、大理会等。节庆集会活动有薛家阁古庙会、城隍庙会、国际中医药文化节等。美食品有古井贡酒、减酒、小跑卤肉、明代银元烧饼、太太鱼、一闻香包子等。交通有铁路、公路通达全国各地。水上航运以涡河为主。 ☚ 庄周故里 古地下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