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蚕茧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年,由于河北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和一系列的经济扶持政策,蚕桑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58年产茧1 000多吨,为1949年的8倍。在三年困难时期产茧量猛跌,到1962年仅剩232.5吨,以后又逐渐恢复,到1966年产茧量又回升到975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全省蚕茧又一次下降,1977年仅产茧675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北省农村经济政策得以逐步落实,茧价提高,蚕桑生产又有起色,1980年,产茧量达755吨,比1977年增长12%。80年代中期,又因蚕茧滞销,压价限产,致使1979—1983年栽种的专用桑又遭破坏,1985年蚕茧产量减至340吨。1987年由于蚕茧短缺引发 “蚕茧大战”,茧价回升,激发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同时林业部门开始投资在各地建设烘茧灶,不再单纯依赖外贸,蚕茧产量有所恢复,1994年增至810吨。尽管1995年和1996年又出现了全国性的蚕茧积压,茧价下跌,但河北省的产茧量不但没有滑坡,反而有所增长,1995年产茧量达1 080吨,1996年产茧1 310吨,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