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部分区 4.内部分区(1) 中部和南部产粮区。包括镇原、合水南部、宁县、正宁大部,平凉、崇信、泾川、灵台、华亭等县全部。本区大部分是川区和塬区,董志、宫河、孟坝、屯子等20多个大塬,占全区塬地的70%左右,耕地中川地占45%以上,地平、土层厚,土壤较肥沃, 生产性能好,气候温暖,降雨量较多,部分耕地可复种。主要作物是冬小麦、玉米等,其次是洋芋、糜谷。油料以胡麻为主,其次为油菜,是陇东发展农业的精华之地,也是商品粮基地。中部塬区因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因地制宜发展灌溉,建设基本农田,深翻保墒, 增施有机肥, 提高抗旱能力。 南部山川、塬区雨水多,气候阴湿,林草茂盛,地温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要注意治坡,建设梯田和沟滩台川,发展林、果、粮食,实行草田轮作,发展饲养业。 本区还有部分草原和荒山荒坡, 可发展林业和牧业。对平凉和华亭西部的关山林地要防止乱垦滥伐,这里降水较多,林木基地条件较好,造林成活率高,今后要认真管护和营造,充分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2)东部子午岭林区。本区包括华池大部分,合水、正宁、宁县小部,计4县的24个乡镇。该区地貌复杂,地形多样,大部分地区属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植被覆盖率达45%以上,土壤侵蚀轻微,降雨较多,气温较低,是陇东粮食的绿色屏障。 本区以林牧业为主,力争粮食自给,发挥资源优势,建成全区林果业生产基地。要改善生态条件,强化水源涵养林对农业区的保护作用;要制止毁林垦种,建设林牧业基地;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商品畜牧业。 (3)西北部半农半牧区。本区包括环县全部,华池、镇原和庆阳县的一部分。位于宁蒙荒漠地带的南部,年降雨少,仅300—450毫米,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由于开荒种粮,破坏了草原,出现了荒漠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今后应严禁开荒,保护牧场,以发展滩羊、沙毛羊和毛肉兼用羊为主,成为本区提供畜产品的基地。要选育良种,合理组群,注意草场建设,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在发展牧业的前提下,还要治山治水,搞好农业。 ☚ 3.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二) 陇南山地农业经济林区 ☛
4.内部分区 4.内部分区(1) 西南部高原牧区。该区包括玛曲县全部,碌曲、夏河县的大部、卓尼县少部。区内地势高,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 000米以上,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温度0.9—2.2℃,年均降雨量520毫米以上,只有春秋冬季且冬季漫长。本区高原面宽广,谷地开阔,地面平缓,草场面积大,其中大片滩地草场,牧草茂密,水源充足。本区植被较好,且多为天然草场,以营养价值较高的禾本科、莎草科为主。本区因冬春草场严重不足,加之积雪多,风大,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本区居黄河第一曲,水流平缓,支流众多,天然饵料丰富,是冷水性鱼类的良好栖息场所,发展渔业有条件。玛曲渔场就在此地。 今后应坚持以牧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要加快草场基本建设,扩大人工草场,建立围栏草场,分区轮牧, 充分利用夏秋草场的丰茂牧草,储存冬草,确保牧畜在冬春有较充分的饲料。实行科学养畜防治疫病,狠抓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种改良工作,使其向役、毛、肉、乳兼用方向发展,有计划增加牧畜头数, 着重提高质量和商品率。 (2) 中部山原林牧区。本区包括迭部县的全部,卓尼县大部,临潭县一部分,碌曲、夏河少部分。该区山地与高原交错,海拔在3 000—4 000米之间,洮河、白龙江、大夏河河谷,形成高山深谷,峰锐坡陡的山地景观。该区以天然森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洮河、大夏河上中游,白龙江及其支流两岸。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山杨、桦等,是我省重要的用材林区。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花椒等。畜牧业具有一定基础,畜群组合杂乱,役畜、肉畜、大小牧畜混群放牧。除纯牧户外,多是农户兼牧。耕地中山地占90%以上,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以林为主,林牧农相结合,全面发展,要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加强管护,进行迹地更新,逐步恢复林地面积,建成国家永久性的用材林基地,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护农田、草地的作用。利用草山、草坡发展牛、羊,种植业要提高耕作水平,增加产量,以提高粮食、饲料自给能力。同时,要积极发展以林、牧资源为基础的副业生产,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3)洮岷山地农牧区。本区位于甘肃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大部属北秦岭山地。包括岷县全部,临潭大部,卓尼少部。海拔一般为2 500—3 000米之间。气候比较寒冷阴湿,农业生产局限很大。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洋芋、蚕豆、燕麦、油菜等。自然灾害频繁。境内药材面积较大。当归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产量高,质量好,畅销国内外。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草场资源利用不充分。 本区今后应以农为主,农牧林全面发展。粮食逐步做到自给,有计划地发展油菜、当归等经济作物。依据本区自然特点,河谷浅山区发展农业,高山陡地发展林、牧业。对已垦的陡坡,要逐步退耕还林、还牧。对现有的草山、草场实行封山育草、分区轮牧、合理利用,有计划引进良种牧草,消灭鼠虫危害,要积极发展养牛、养羊业,增加黑紫羔皮的生产,利用荒山荒沟发展用材林和薪炭林,切实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 ☚ 3.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四) 中部黄土高原沟壑农牧林区 ☛
4.内部分区 4.内部分区(1) 北部半干旱粮食、蔬菜、畜牧区。该区包括兰州市的全部及靖远、景泰、白银、平川、永靖、东乡等县区。气候干旱,降水量仅200—300毫米。但地势平坦,川地多,又沿黄河,为发展灌溉创造有利条件。本区光、热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为6—9℃,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分别为2 000—3 800℃和1 500—3 200℃,有利作物生长。特别是河谷川地,因热量条件好,灌溉便利,是蔬菜、瓜果和农副产品基地,具有显著的城郊农业生产特点。本区兴隆山、马啣山、连城一带、还有森林或草场分布。 本区发展方向,沿黄川地区重点发展蔬菜、瓜果、粮食,并发展奶牛、菜羊、瘦肉型猪,供城镇的需要,进一步突出城郊农业生产的特点。在西南部和北部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并充分利用草山、草滩发展养牛、养羊业。特别是北部有广阔的草滩可供放牧,应大力发展裘皮(滩羊、沙毛山羊)生产。为实现上述生产目标,在有水的地区, 要重点抓兴修水利工程, 发展灌溉面积;在无水地区,要抓好水土保持和旱农耕作。同时要加强牧业管理,改良品种。 (2)西部二阴山地农林牧区。该区位于太子山、白石山、莲花山及秦岭北麓,包括临夏、康乐、和政、广河、积石山县、漳县的大部,渭源、临洮的南部,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气候较冷,热量条件稍差,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分别为2 000—3 000℃和1 000—2 300℃。这里有天然林和亚高山草场,因滥伐乱垦,已引起严重水土流失。作物以春小麦为主,洋芋、蚕豆、豌豆也适宜生长,单产比较高,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 本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大力发展春小麦、洋芋高产作物,恢复蚕豆面积,发展油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同时要注意发挥渭源洋芋生产的优势,提供良种,增加商品生产。在临夏、康乐、和政等少数民族地区,要注意发展菜牛和羊的饲养,林业要注意植树造林,抚育更新,搞好水土保持,要充分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 (3)中部半湿润农林牧区。本区包括庄浪、静宁、清水、张家川、秦安、甘谷、武山等县。本区属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10℃,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分别为3 000—4 000℃和2 500—3 400℃,大部地区农作物可两年三熟,少数河谷川地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洋芋、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大麻等。本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旱灾频繁,生产水平低,以粮挤林,“三料”俱缺,是中部最困难地区之一。 本区应积极发展粮食生产,争取自给。要种草养畜,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四旁发展薪炭林、水保林,要适当发展以苹果和桃为主的经济林。在渭河等河谷川地,在发展粮食的同时,要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为此要把水土保持作为重点措施。在河谷川区要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在坡耕地,要修水平梯田,在陡坡应注意退耕种草。 (4)中部半干旱农林牧区。本区包括定西、会宁、陇西、通渭等县和临洮、渭源的大部分,漳县的东北部。本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植被率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都相当严重。以山旱为主。除会宁、定西北部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其余大部分在400—500毫米,但雨量变率大,又集中在7、8、9三个月,旱涝不均,干旱仍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洋芋、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是胡麻,粮食产量低,不能自给,收入少,是我省最困难地区之一。 本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应以农为主,农林牧结合。要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自给。要实行草田轮作,扩大紫花苜蓿面积,陡坡退耕种草,发展畜牧业。在水份条件较好的山地、梁、峁、阴坡植树造林,解决燃料问题。为此,要综合治理,建立生态良性条件,做为一项长期基础工作长抓不懈。要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控制水土流失,要力争人均达到3亩以上基本农田。要认真总结旱农耕作经验,积极推广、应用。要大力兴修中、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面。 ☚ 3.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五)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 ☛
4.内部分区 4.内部分区(1) 走廊中东段粮油甜菜区。本区包括古浪、武威、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玉门等县(市)的大部分,酒泉、嘉峪关市金昌区的全部,海拔1 300—1 800米,光热资源丰富,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油料、糖料、蔬菜仅占5%左右。本区粮食生产水平高,为全省提供商品粮最多地区,同时,也是我省胡麻、甜菜的主产区。只要解决缺水问题,提高耕作水平, 增产潜力还很大。 今后仍要积极兴修水利,保护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用水,平衡配水,改造中低产田,扩建高产稳产田。以粮食生产为主,适当扩大甜菜种植,发展果树生产,积极营造护田林,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建成我省商品粮油甜菜生产基地。 (2) 走廊西北部粮食、棉花区。本区包括敦煌、金塔全部,安西县西半部和玉门市花海乡。海拔1 100—1 300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分别为3 500—4 200℃和3 000—3 800℃左右,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瓜果生长,是我省棉花主要产区。区内农业经营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粮棉生产水平较高,林木稀少,覆盖率低,远不能满足防风、固沙、护田的需要。 今后应继续抓好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加速护田林网建设,发展粮食、棉花生产,广种果树和瓜类,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粮食、棉花等产品。 (3) 南部沿山油、畜、粮区。本区包括古浪、武威、永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等县的沿山地带,地势较高,海拔在1 800米以上。气候冷凉,温度低,年平均气温0.5—5℃。无霜期不足120天。农作物以夏粮为主,有春小麦、青稞、蚕豆和豌豆,秋粮洋芋较多,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耕作粗放,一般产量不高。牧业占有一定地位。 今后应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油菜生产。积极稳妥地调整作物布局,扩大油菜播种面积,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单产,尽快把油料生产搞上去。其次要积极恢复草场和灌丛植被,用绿肥作物代替轮歇地,发展畜牧业, 建成油、畜产品生产基地。 (4) 北部荒漠牧区。本区包括肃南的明花区和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等县的北部,以及民勤县的西北部。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荒地、沙漠、戈壁等部分组成,农林牧用地比重很小。本区属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地区,土壤含盐量高,主要为灰棕荒漠土和盐土,植被为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天然林很小。水源缺乏,补给水也极其有限, 山间平原地下水量少, 质差。 今后仍以牧为主,注意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如编织、采盐)。在荒地利用上要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要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化。在北部沙漠边缘和活动沙丘区,只要有水源,就要大力营造防护林,种植牧草, 改撞田为草田轮作等。 ☚ 3.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六) 祁连山、马鬃山山地畜牧水源林区 ☛
4.内部分区 4.内部分区(1)祁连山东段牧林农区。本区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全部,地处祁连山东段,大部分为高寒山区。除东南局部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外,大部分属高寒半干旱气候,气温低,无霜期短,日照时数少,热量条件差。以畜牧业为主,但农业也占有较大比重,除少数纯牧业队、场外,大多数是半农半牧经济。农业主要分布在沿河谷低地和浅山地带,种植作物有春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从自然、历史条件发展看,发展牧业优于农业,但因片面强调粮食自给,出现了以粮挤牧挤林,毁林毁草种粮,牧林遭到破坏,农业因条件限制也未能发展起来。今后仍应贯彻以牧为主,牧林农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2)祁连山中段林牧区。本区包括肃南县(明花区除外)、民乐县南部山区和山丹军马场。本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植被较好。有天然林7.33万公顷左右,草场142万公顷,草场占总面积的65%左右。 本区有发展林业、牧业的良好条件。今后要保护、抚育水源林,保护草场,要制止滥砍乱伐,限期迹地更新,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涵养水源的功能。对开垦的林、草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牧。种植业要服从牧林业的发展,建立饲草料基地,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群质量,适当发展头数,成为我省耕畜、良种羊及畜产品供应基地。 (3)祁连山西段—阿尔金山牧区。本区包括阿克塞和肃北县的祁连山部分。地势高,气候寒冷干旱,草场植被垂直差异大,以牧为主,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其次是农业,林业收入很少。今后仍要以牧为主,要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要大力建设草原,以草定畜,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划区轮牧,改良畜种。切实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种植业的发展,要紧密结合畜牧业抓好饲料生产。 (4)马鬃山荒漠牧区。本区包括肃北县马鬃乡的全部,是该县的一块飞地。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荒漠类型。年平均气温3.9℃,年降雨量82.1毫米,无霜期128天。区内草场辽阔,为荒漠类型,可利用草场不多,因产草量低,草质差,牧草类型少,只能发展骆驼、山羊等荒漠畜牧业。并且经营落后,靠天养畜。区内干旱缺草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问题。本区只能经营畜牧业,在局部水土条件较好的盆地中心,也可按照需要种植一些粗菜和饲草饲料,以供人食和牧畜补饲之用。 ☚ 3.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 00019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