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严把质量关,保证新修梯田当年不减产,2—3年显著增产
为此,县上制定了“三不修”、“五不验收”的规范标准。即不修“皮带田”,不修“无功田”,“鸡窝田”和应敷田;地埂不直、不实不验收,田面不平不验收,半拉工程不验收,不连片的不验收,不保肥土的不验收。在验收程序上,实行乡土普遍验收,县上重点抽查的办法,每年县上抽调近百人组成验收组参加验收,从而使梯田建设做到了数量实,质量高。
1983年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时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治富”的发展农业生产方针,加上中共甘肃省委“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战略的深入贯彻,很快在全县掀起了千军万马,声势浩大的种树种草的群众活动。据统计:仅从1983—1987年,全县人工种草共10.56万公顷,最多的1985年达3.03万公顷;植树造林,1983—1987年,全县共完成5.05万公顷,最高1985年达1.73万公顷。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种树种草的积极性,县上还制定了放宽搞活的政策,主要是对“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实行“统一规划,承包经营”和“谁种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同时按照“三分造、七分管”的精神,由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林草管护保护植被的若干规定》。凡规划为植树种草区的一律进行封育,林草面积达70公顷以上的,配专职护林员,巡回管护,使这一时期的种草种树和营造管护成为全县历史最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