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防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防风 【概况】: 异名 山芹菜、山香菜、小叶芹幌子(辽宁),哈尔-疏日古根(蒙名)。 基源 为伞形科前胡属植物石防风的根。 原植物 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Fisch.)Fisch.ex Turcz. 历史 石防风一名始见于《纲目》,列于防风项下.载有:“江淮产者石防风,生于山石之间。二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为珊瑚菜。其根粗丑,其子亦可种。”根据今石防风之主要产地为中国东北地区,少数分布于华北,江淮地区并不产此种,因此今之药材石防风与古之石防风很可能不是同种植物。至于《纲目》所载之石防风,因其描述极简略,尚难断其为何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长圆锥形,茎圆柱形,具纵条纹,稍突起.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有极短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叶柄长8~20cm;叶片轮廓为椭圆形至三角状卵形,长6~18cm,宽5~15cm,二回羽状全裂,第一回羽片3~5对,下部羽片具短柄,上部羽片无柄,末回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楔形边缘浅裂或具2~3锯齿,长0.8~3cm,宽0.5~1.2cm;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但较大,无叶柄,仅有宽阔叶鞘抱茎,边缘膜质。复伞形花序多分枝,花序梗顶端有短绒毛或糙毛,花序直径3~10cm,伞辐8~20,不等长,近方形,内侧多有糙毛;总苞片无或有1~2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状;小总苞片6~10,线形,比花柄长或稍短;花瓣白色,倒心形,萼齿细长锥形;花柱基圆锥形。双悬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背部扁压,长3.5~4mm,宽2.5~3.5mm,背棱和中棱线形突起,侧棱翅状.原实;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9月,果期9~10。 (图见《东北草本植物志》.第6卷.图版114∶1~6)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疏林下及林缘路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有分布。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主产于陕西、河北。 本品在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广西等地亦作前胡收购使用。 鉴别 性状 根圆柱状或类纺锤形,有的具分枝;表面灰黄色或黑褐色,接近根头部有环状横纹,以下具纵纹及横列皮孔;顶部有茎基残留;断面类白色,有放射状的轮层;气微香。以干燥、质坚实,气香者为佳。 理化 取根的样品粉末2g,加乙醚20ml,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氯仿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石油醚(1∶1)为展开剂,展距16.7cm,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04)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根和果中含前胡内酯(Marmesin)[1],根中还有一种新的具有抗过敏反应及抗炎作用的物质异环氧布特素(Isoepoxybuterxin)(1)[2]。 参考文献 [1]长白山植物药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841 [2]CA 1989;111∶160193d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❶ 《纲目》:“辛、甘。” 功效 疏风散热,降气祛痰。 主治 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咳喘,妊娠咳嗽。 ❶ 《图经本草》:“疗头风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河北中药手册》:“治感冒,咳嗽,气喘:石防风、苦杏仁各9g,苏子、桔梗各6g。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