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调整、发展、向合理化演进1979年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农业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接着调整了农产品价格,开放集市贸易,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省委、省政府结合甘肃实际,在1980年制定了“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农业发展方针,冲破了“以粮为纲”的束缚。1980—1982年全省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1983年,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视察甘肃后,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战略方针,并收到成效。1985年又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提出种、养、加一条龙;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开展扩散联合,发展城乡横向联系;开放开发,加工增值等4条基本路子作为发展全省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引导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全面发展时期。
在此阶段,第一产业内部,由过去以种粮为主,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92年与1978年相比,其产值比由1978年的75.7∶4.8∶16.9∶2.6∶0.008,调整为1992年的65.4∶6∶22.2∶6.4∶0.02。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林、牧业比重还较小,渔业尚在起步阶段。在种植业内部,逐步改变“以粮为纲”的局面,向粮食、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三元结构方向发展。从播种面积看,1992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减少10.24万公顷,经济作物增加19.73万公顷,其他作物增加6.07万公顷,其面积比由85.46∶6.45∶8.09改变为79.03∶11.57∶9.40。粮食面积虽然减少了,但主要依靠提高单产,粮食总产量却较大幅度增加,由1978年的510.55万吨增加到1992年的696.96万吨,净增186.41万吨,14年增长36.5%,平均年递增2.25%。
在第三阶段,第二产业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随着农民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尤其是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省上将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甘肃农村经济的突破口以后,甘肃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由从属于农业的副业转变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全省乡镇企业按照省上提出的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跳跃式发展战略,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到1992年底,产值达到111.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0.31%,乡镇企业个数达到23.9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43.64万人。形成多产业、多门类的格局。同时,所有制向多样化转变,联户和个体经济发展很快,1992年产值分别为:乡办企业总产值37.58亿元,占33.58%;村办企业总产值16.09亿元,占14.38%;合作企业总产值10.43亿元,占9.32%;个体办企业总产值47.80亿元,占42.72%。
在此阶段,第三产业进入多层次、多形式、多部门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79—1982年,主要是调整、理顺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突破单一经营的形式,“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经济模式,被多种经营方式所代替。农村实行包干到户,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改变了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经济利益自主安排生产,活跃了市场。由于农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林牧副渔业比例以及经济作物比重的相对上升,家庭相对剩余产品增加,促进了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发展。1983年以来,由于农业连续10年丰收,乡镇企业有所突破,第三产业呈发展、上升的趋势,从业于流通和生活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增长幅度较大。为第一产业服务的体系已初步形成,县县有服务组织,大部分乡建立健全了各种服务性质的站、所,大部分村都有了农民技术人员。在第三产业内部,新部门、新行业分化得更多更快,除了传统的商业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金融、教育等产业外,科技服务、信息、旅游、保险等产业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劳务输出已成为广大农村特别是中部、陇东、陇南地区安排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转变观念,引进技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致使劳动力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也开始出现。同时,集市贸易和集镇建设不断扩大,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载体,为促进城乡结合,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