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3.蓬勃发展阶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7—199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全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工作的春天。中共中央在百废待举的形势下,坚决排除“两个凡是”的干扰,不失时机地抓紧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首先是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 其次是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第三是制定新的科技发展规划; 第四是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第五是为广大科技人员恢复了职称评定制度。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省农业科研事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 ☚ 2.遭受破坏阶段 二、科研体系建设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7年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指引下,迎来了甘肃省农业科技明媚的春天。 ☚ 2.徘徊滞进阶段 二、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推广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9—199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垦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垦殖场实行财务大包干,初步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合理经济关系,把垦殖场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经济实体。垦殖场内部形成了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垦殖场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从而结束了长达12年的大亏损局面,一举盈利。在财务大包干基础上,农业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家庭农场)”的双层经营机制;工商业实行垦殖场与所属的工商企业之间建立“两级法人”制度,使责、权、利结合一起,并承担风险和民事责任。从而使工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到1988年,全省农垦系统实现年利润9 489万元,是1979年的10倍,上缴国家税金8 841万元,是1979年的7倍多。1995年,全省垦殖场年末总人口为638 216人,其中职工人数为298 379人,从1958—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累计达345.9亿元,共上缴税金12.98亿元,盈亏相抵累计盈利2 866万元,其中1992年最高,为625万元。但1993年开始,全省农垦企业由于债务多,社会负担重,生产、经营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主客观原因,出现经济大滑坡。 ☚ 2.挫折与恢复阶段 二、生产水平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9—1998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国、全省先后召开了科学大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制定了若干重要的科技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全省农业科研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农业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江西省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共107项,其中: 获国家级奖励的20项, 获省部级奖励的87项。而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6年, 全省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就达364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1项, 获省部级奖励的353项。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气象、农机等各个领域。这些科研成果, 技术含量高, 实用性强, 解决了农业发展中许多难题, 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 在种植业方面, 进入80年代以后, 水稻育种采用了离心力处理以刺激花粉细胞的细胞工程等新技术, 选育出一批高产抗病的优质新品种, 如晚籼 “M112”、“73-07”等; 1989年开始水稻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 棉花选育出“赣棉8号”, 比 “泗棉3号”增产8%~10%; 油料选育出高产、早熟、抗病、含油量高的 “宜杂23号”, 可与 “秦油2号”、“华东2号”、“华杂3号”相媲美, 从而促进了全省粮棉油的迅速增长。特别是1990年实施科技兴农 “1296”工程以后, 在农业科研攻关方面, 以农作物良种选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蛋白饲料资源开发、生物技术等为重点, 进行科研攻关。仅1990—1991年就安排重点科研项目130项共200多个课题。通过鉴定验收的9个项目中,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8项, 省内先进水平的1项。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杂交水稻 “献优6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江西、湖南、江苏等地推广。“赣棉6号”、“赣棉7号”两个适于红壤栽培的优良品种已推广2万公顷左右。江西省棉科所培育的耐旱新品种 “赣棉8号”也适于丘陵红壤地栽培。选育出的甘蔗新品种“赣蔗15号”, 在试验地块上试种, 含糖量达14.5%。宜春农专高一枝同志发现并选育的短光照不育系, 是国内目前唯一的短光照不育系材料, 生产应用前景广阔。苎麻研究所研制的 “茎梢无土悬空喷雾扦插繁殖法”是一种快速繁殖苎麻苗的新方法, 1991年8月已通过省级鉴定。据测算, 1979—1998年, 全省农业增长中,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1.6%。科技含量的提高,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进程, 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大大地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 2.曲折前进阶段 二、科研体系建设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1979年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给村镇建设增添了巨大活力,开创了江西村镇建设史的新篇章。在村庄建设方面,80年代初,省建委在南昌、丰城、上高、进贤、临川等县共选了10个点进行农房建设试点,各地也分别抓了自己的试点。大力推广使用农房建筑水泥预制构件,建了12幢示范房,受到农民的欢迎。这一年共有5 300多户农户采用了水泥预制构件建房。“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和地方共拨给全省农房建设的补助物资,计有钢材7 445.41吨、玻璃22 787标准箱、木材8 000立方、水泥11 870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房建设建筑材料的不足。1981—1985年的5年中,全省共建农房约1.2亿平方米左右,有110万农户喜迁新居,约占总农户20%左右。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对住房条件要求不断提高。省建设厅适应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村设计建造一些经济、适用、美观的农房,做成模型,到农村巡回展出,给农民建房借鉴,受到农民欢迎。在1989年新建的农房中,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已占80%以上,其中约有50%左右是楼房。室内装饰也开始讲究,卫生陶瓷、木塑地板、釉面砖、墙纸、涂料等较高档的建筑材料已进入众多农家。据1990年统计,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85年的16平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9.91平方米,增加了24.4%。同时,各村庄还建了一批公用服务设施。到1990年底止,全省已有乡村道路82 896公里,其中有34.99%的道路铺了路面;通电村庄129 447个,占村庄总数的67.33%; 自来水受益村庄3 160个, 占村庄总数的1.26%。一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 还建立养老院、托儿所、卫生站、文化室、农科站等福利和服务设施。从1992年起, 在全省范围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村镇建设 “三五”竞赛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反复检查评比, 全省已评选出宜春市仙台源村、高安市坑上村等300个先进村庄。全省村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详见表10-8-1。 表10-8-1 1995年全省村庄住宅、自来水、道路、供电情况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 1988年2月5~8日, 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 “七五”计划时期江西小城镇建设的工作目标。同年3月29日, 省人民政府发出 《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暂行规定》, 对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作了8项政策性的规定, 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短缺问题。1989年1月, 省政府办公厅批准临川县唱凯镇、瑞昌市码头镇、贵溪市上清镇、宁都县青塘镇、广丰县洋口镇、新建县七里岗镇、新余市良山镇、景德镇市鲇鱼山镇、萍乡市桐木镇、龙南县武当镇、万载县黄茅镇和峡江县水边镇等12个小城镇为省抓的样板镇建设试点。为加强这12个小城镇建设样板点的建设提出了改革措施, 开辟了建设资金多条渠道。到1990年, 省抓的12个小城镇建设样板点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效果, 并带动了其他小城镇的建设。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江西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 采取了三大举措: ❶省政府第13号令发布了 《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为规范村镇进行建设活动提供了地方规章依据; ❷决定从1992年开始, 用三五年时间, 解决全省现有建制镇居民生活用自来水问题。省财政从这一年起, 每年拨款500万元, 补助227个建制镇兴建自来水设施; ❸开展 “三五”竞赛活动, 全省共评选出万载县株潭镇等50个先进乡镇。1993年, 为配合京九铁路建设, 江西村镇建设工作开始转到着重抓紧京九省内沿线小城镇的建设, 推进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步伐, 小城镇年建住房规模达670万平方米左右。截止1995年底, 全省小城镇住宅人均居住面积达11.79平方米; 建成自来水厂188个, 形成日供水能力35.8万吨, 100多万人直接受益; 建有铺装道路7 529公里; 建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水电站5 176座, 装机容量达29万千瓦。全省1 832个镇 (乡) 中有1 460个镇 (乡) 实现电话程控化, 占全省镇 (乡) 总数的81%。 ☚ 2.徘徊不前阶段 二、建设成就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