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3.蓬勃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7—1990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全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工作的春天。中共中央在百废待举的形势下,坚决排除“两个凡是”的干扰,不失时机地抓紧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首先是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 其次是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第三是制定新的科技发展规划; 第四是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第五是为广大科技人员恢复了职称评定制度。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省农业科研事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
1981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研究制定了若干重要领域的技术政策和至2000年的科技发展规划设想,调整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壮大了科学技术队伍,加强了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合作等。使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984年,省政府批转了省科委《关于科研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6年,农牧渔业部又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科学研究机构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和《关于科研事业费包干试行办法》等三个文件。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战略布署,确定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❶实行院(所)长负责制。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普遍调整了各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班子;
❷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了科研课题招标和课题组人员自由组合;
❸改革拨款制度。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实行了包干制,科研费用试行有偿或部分有偿等资助形式;
❹为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对内实行承包制,对外加强横向联合,增加了社会服务项目;
❺逐步改善科研基本条件。几年里国家和省共匹配投资1 000多万元,先后建成大豆、向日葵、玉米三处研究中心,购置了气(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谷物分析仪、核磁共振仪和微型计算机等仪器设备30多台(件)。
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逐步改善科研基本条件的同时,全省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特产资源开发和农业生产宏观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 从1982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门设立了农作物育种经费,支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全省先后有28种作物的230个新品种问世,其中绝大多数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对六大作物统计,仅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品种就有21个。效果显著的品种如玉米“四单8”,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共增产玉米60多亿公斤,增加收入12亿多元。由于新品种的不断育成和推广,使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1—2次。到80年代后期,全省良种普及率已超过95%,主要农作物全部实现了良种化。
在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方面: 针对吉林省农业生产的最大受害因素是低温冷害的具体情况,围绕如何战低温、防冷害、促早熟和充分利用光能,全省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提出在大胆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实行催芽早种,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提高播种质量,另一方面要实行科学施肥和加强田间管理。并总结出一整套的各种作物综合栽培技术。全省有玉米、水稻、大豆高产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109项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其中仅配方施肥等7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亿余亩,共增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在特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 根据吉林省野生经济、药用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全省组织吉林农大、省特产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围绕如何开发长白山资源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专门成立了吉林省人参和山葡萄两个开发董事会。梅花鹿饲养、疾病防治、鹿茸加工,水貂犬瘟热疫苗、病毒性肠炎防治,人参调光肥水栽培、高档红参加工、地上部分利用等科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新开河参”、“皇封参”等五大名牌人参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除“东北三宝”即人参、紫貂和梅花鹿生产有较快发展外,其它特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也出现喜人形势。种植业开发了山葡萄、山楂、高山红景天等,已形成较大规模。不少单位还引种了香料植物和观赏植物。养殖业开始人工饲养貉、熊、珍禽、蛇、林蛙。加工业新上了小浆果酿酒、山野菜制罐头、蚕蛹综合利用、人参化妆品等。特产业新的资源种类的开发和加工层次的提高,为全省经济建设,特别是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研究方面: 为了科学地指挥农业生产,1984年以来,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最为关心和最需要解决的重大农业问题,全省每年都组织有关学会联合召开一次大型学术讨论会,请各方面的专家献计献策。每次会议都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会与专家对话,共商全省农业发展大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技新成果引进方面: 从1979年开始,先后引进了“水稻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地膜覆盖栽培”、“甜菜纸筒育苗”和牛胚胎移植技术及畜禽优良品种,为促进全省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水稻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改进,形成了适合吉林省情况的技术体系,每亩设备投资也由原来的250元降到100元以下。该项技术应用后,较好地解决了水稻生产上存在的“两晚一弱”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的水稻生产。几年时间,全省累计推广1 000多万亩,共增产水稻10多亿公斤。“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由于能显著增温保水,减少田间作业,延长作物生育期,很快成为各种经济作物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高寒山区粮食生产也有很多应用。“甜菜纸筒育苗技术”平均提高单产1.5倍以上,不仅全省积极组织推广,而且先后派出技术人员到新疆自治区进行应用指导。8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工作,省内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普遍与国外建立了联系,省农业厅也专门成立了外事机构。几年间,全省先后从美国、加拿大、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引进了一大批蔬菜、玉米、水稻、大麦、牧草、毛豆、西洋参等新品种和育种材料。每年有200多个品种或材料在省内外进行试验观察。草坪种子已试种成功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番茄种子也开始推广。除引进作物新品种之外,全省还先后从美国、德国、泰国等国引进了50多种新型农药,通过基点试验示范,筛选出20多种适于吉林省推广的农药,其中有17种农药已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走过的40多年历程,吉林省农业科研事业,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挫折,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依然是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
农业科研机构从少到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省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个农事试验场,发展到90年代的13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科研单位。除按自然区域设置了综合性的省农业科学院和地区农业科研所之外,省里还成立了特产、蔬菜、蚕业、农业区划4个专业研究所,通化及延边地区还分别成立了园艺和特产研究所。
农业科研队伍日益壮大。全省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300人,发展为1990年的1969人,增长约6倍。在1 969名科研人员中,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的高级科技人员321人,具有助理研究员级职称的中级科技人员656人。
科研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据1990年底统计,省市两级的13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拥有土地14.74万亩,其中实验用地6336亩;拥有房舍29.91万米2,其中科研用房12.54万米2;国拨经费已达2 754万元,其中事业费1 655万元,科技三项费739万元,基本建设费360万元;各单位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每年可创收约1 000万元。
农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恢复和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以来,全省先后取得获奖农业科技成果46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部级奖励34项,省级奖励315项,厅级奖励95项。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推广,为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对1981—1990年10年间大量农业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全省粮食总增长量的52.7%和种植业产值总增长量的51.6%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

☚ 2.遭受破坏阶段   二、科研体系建设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7年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指引下,迎来了甘肃省农业科技明媚的春天。
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此前后甘肃省两次召开科技工作大会,把甘肃的农业科技推向新的阶段。在中共中央五个“一号”文件,特别是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指引下,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对关系全省农业生产大局的重点、难点组织科技攻关,下大力气推广适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扩大对农民的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使科学技术工作在甘肃农村经济中,发挥和继续发挥着重大的基础和推动作用。

☚ 2.徘徊滞进阶段   二、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与技术推广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9—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垦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垦殖场实行财务大包干,初步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合理经济关系,把垦殖场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经济实体。垦殖场内部形成了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垦殖场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从而结束了长达12年的大亏损局面,一举盈利。在财务大包干基础上,农业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家庭农场)”的双层经营机制;工商业实行垦殖场与所属的工商企业之间建立“两级法人”制度,使责、权、利结合一起,并承担风险和民事责任。从而使工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到1988年,全省农垦系统实现年利润9 489万元,是1979年的10倍,上缴国家税金8 841万元,是1979年的7倍多。1995年,全省垦殖场年末总人口为638 216人,其中职工人数为298 379人,从1958—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累计达345.9亿元,共上缴税金12.98亿元,盈亏相抵累计盈利2 866万元,其中1992年最高,为625万元。但1993年开始,全省农垦企业由于债务多,社会负担重,生产、经营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主客观原因,出现经济大滑坡。

☚ 2.挫折与恢复阶段   二、生产水平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9—1998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国、全省先后召开了科学大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制定了若干重要的科技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全省农业科研工作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农业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江西省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共107项,其中: 获国家级奖励的20项, 获省部级奖励的87项。而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6年, 全省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就达364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1项, 获省部级奖励的353项。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气象、农机等各个领域。这些科研成果, 技术含量高, 实用性强, 解决了农业发展中许多难题, 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 在种植业方面, 进入80年代以后, 水稻育种采用了离心力处理以刺激花粉细胞的细胞工程等新技术, 选育出一批高产抗病的优质新品种, 如晚籼 “M112”、“73-07”等; 1989年开始水稻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 棉花选育出“赣棉8号”, 比 “泗棉3号”增产8%~10%; 油料选育出高产、早熟、抗病、含油量高的 “宜杂23号”, 可与 “秦油2号”、“华东2号”、“华杂3号”相媲美, 从而促进了全省粮棉油的迅速增长。特别是1990年实施科技兴农 “1296”工程以后, 在农业科研攻关方面, 以农作物良种选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蛋白饲料资源开发、生物技术等为重点, 进行科研攻关。仅1990—1991年就安排重点科研项目130项共200多个课题。通过鉴定验收的9个项目中,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8项, 省内先进水平的1项。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杂交水稻 “献优6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江西、湖南、江苏等地推广。“赣棉6号”、“赣棉7号”两个适于红壤栽培的优良品种已推广2万公顷左右。江西省棉科所培育的耐旱新品种 “赣棉8号”也适于丘陵红壤地栽培。选育出的甘蔗新品种“赣蔗15号”, 在试验地块上试种, 含糖量达14.5%。宜春农专高一枝同志发现并选育的短光照不育系, 是国内目前唯一的短光照不育系材料, 生产应用前景广阔。苎麻研究所研制的 “茎梢无土悬空喷雾扦插繁殖法”是一种快速繁殖苎麻苗的新方法, 1991年8月已通过省级鉴定。据测算, 1979—1998年, 全省农业增长中,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1.6%。科技含量的提高,加快了传统农业的改造进程, 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大大地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 2.曲折前进阶段   二、科研体系建设 ☛

3.蓬勃发展阶段

3.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1979年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给村镇建设增添了巨大活力,开创了江西村镇建设史的新篇章。在村庄建设方面,80年代初,省建委在南昌、丰城、上高、进贤、临川等县共选了10个点进行农房建设试点,各地也分别抓了自己的试点。大力推广使用农房建筑水泥预制构件,建了12幢示范房,受到农民的欢迎。这一年共有5 300多户农户采用了水泥预制构件建房。“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和地方共拨给全省农房建设的补助物资,计有钢材7 445.41吨、玻璃22 787标准箱、木材8 000立方、水泥11 870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房建设建筑材料的不足。1981—1985年的5年中,全省共建农房约1.2亿平方米左右,有110万农户喜迁新居,约占总农户20%左右。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对住房条件要求不断提高。省建设厅适应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村设计建造一些经济、适用、美观的农房,做成模型,到农村巡回展出,给农民建房借鉴,受到农民欢迎。在1989年新建的农房中,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已占80%以上,其中约有50%左右是楼房。室内装饰也开始讲究,卫生陶瓷、木塑地板、釉面砖、墙纸、涂料等较高档的建筑材料已进入众多农家。据1990年统计,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由1985年的16平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9.91平方米,增加了24.4%。同时,各村庄还建了一批公用服务设施。到1990年底止,全省已有乡村道路82 896公里,其中有34.99%的道路铺了路面;通电村庄129 447个,占村庄总数的67.33%; 自来水受益村庄3 160个, 占村庄总数的1.26%。一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 还建立养老院、托儿所、卫生站、文化室、农科站等福利和服务设施。从1992年起, 在全省范围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村镇建设 “三五”竞赛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反复检查评比, 全省已评选出宜春市仙台源村、高安市坑上村等300个先进村庄。全省村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详见表10-8-1。

表10-8-1 1995年全省村庄住宅、自来水、道路、供电情况

地区名称住宅人均
居住面积
(平方米)
自来水道 路供电
年末实有年末实有年末通电
村庄
(个)
受益村庄
(个)
受益人口
(万人)
合计
(公里)
其中: 铺装路面
总长 (公里)
总计
南昌市
九江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新余市
12.11
12.30
10.86
15. 38
13.15
9.97
3 160
527
163
693
114
160
98
17
9
19
12
7
82 897
6 324
9 099
5 363
3 517
1 748
10 773
348
611
411
717
272
152 445
8 419
18 852
3 221
2 638
3 696
鹰潭市10.46  1 8321143 170
赣州地区
吉安地区
宜春地区
上饶地区
抚州地区
12.86
13.19
12.95
11.00
10.75
31
209
638
169
446
1
7
15
5
6
16 696
8 753
12 616
6 962
9 987
1 002
458
1 168
3 115
2 557
39 092
16 735
23 340
21 292
11 990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 1988年2月5~8日, 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 “七五”计划时期江西小城镇建设的工作目标。同年3月29日, 省人民政府发出 《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暂行规定》, 对增加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作了8项政策性的规定, 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短缺问题。1989年1月, 省政府办公厅批准临川县唱凯镇、瑞昌市码头镇、贵溪市上清镇、宁都县青塘镇、广丰县洋口镇、新建县七里岗镇、新余市良山镇、景德镇市鲇鱼山镇、萍乡市桐木镇、龙南县武当镇、万载县黄茅镇和峡江县水边镇等12个小城镇为省抓的样板镇建设试点。为加强这12个小城镇建设样板点的建设提出了改革措施, 开辟了建设资金多条渠道。到1990年, 省抓的12个小城镇建设样板点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效果, 并带动了其他小城镇的建设。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江西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 采取了三大举措:
❶省政府第13号令发布了 《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为规范村镇进行建设活动提供了地方规章依据;
❷决定从1992年开始, 用三五年时间, 解决全省现有建制镇居民生活用自来水问题。省财政从这一年起, 每年拨款500万元, 补助227个建制镇兴建自来水设施;
❸开展 “三五”竞赛活动, 全省共评选出万载县株潭镇等50个先进乡镇。1993年, 为配合京九铁路建设, 江西村镇建设工作开始转到着重抓紧京九省内沿线小城镇的建设, 推进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步伐, 小城镇年建住房规模达670万平方米左右。截止1995年底, 全省小城镇住宅人均居住面积达11.79平方米; 建成自来水厂188个, 形成日供水能力35.8万吨, 100多万人直接受益; 建有铺装道路7 529公里; 建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水电站5 176座, 装机容量达29万千瓦。全省1 832个镇 (乡) 中有1 460个镇 (乡) 实现电话程控化, 占全省镇 (乡) 总数的81%。
☚ 2.徘徊不前阶段   二、建设成就 ☛
000325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