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耕作制度改革技术
为充分利用水、土和热量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旱改水、沤改旱和双三熟等耕作制度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旱改水。5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在徐淮地区的洼地湖荡地实施“除涝改制”技术,花碱地实施“种稻改碱”技术,进行旱改水的试验取得成功。旱改水面积66.67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淮北水稻种植面积由原来13.34万公顷扩大到43.34万公顷,耕作制度由过去的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改变为一年稻麦两熟,实行稻、麦、绿肥轮作,复种指数由130%提高到170%。
(2)沤改旱。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对里下河地区和太湖地区的37.34万公顷一熟沤田,研究出了开沟爽水、种植绿肥、改良土壤等一整套改制技术,逐步建成了稻、麦、棉、绿肥(油菜)水旱轮作田。复种指数提高一倍,粮食产量成倍增加。
(3)熟制改革。70年代,苏南和长江沿岸地区,根据气候、劳力、土壤肥力、作物熟性、经济技术条件,研究推广了变一年两熟为三熟,实行稻稻麦、麦玉米稻、肥稻稻、油稻稻等三熟。1975年苏州地区双季稻三熟制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6.4%,全省双三熟制面积达72.2万公顷,复种指数提高到230%,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通、盐城老棉区,先后进行了4次耕作制度改革,实行了“粮棉绿,轮间套”耕作制度,对用地养地和粮棉双高产起了很好的作用。80年代后,对耕作制度改革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推行立体种植。“春(播)改夏(播)”、“单改套”、“两旱一水”、“粮、饲、菜、瓜间套作”等多熟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