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纠正违背规律的认识和做法
如果说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农业区划工作对一刀切、瞎指挥的纠正起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80年代的农业区划工作则是对“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农业生产上的严重干扰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同时对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针对“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问题,80年代初提出了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建设十大商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设想,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现了蚕桑、棉花等若干产品重点产区的地区性战略转移。许多县(市)的领导,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认识到过去农业上的失误,除了政策和人为因素外,没有把农业放在适合资源条件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过去那种跨长江、越黄河大规模种植双季稻、造林一律“杉木化”等做法,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盱眙县山丘地比较多,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先后多次投资,开发种植杉木、毛竹和茶叶等亚热带经济林木7 000公顷,结果成林的面积分别只有千余亩和几百亩,而且大都是“小老树”,收益低。为什么生长不好,以往都认为是基层干部领导不力,管理不好,失败了还要种。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搞清楚当地的水、土、气条件不适应种植杉木、毛竹,从而纠正了这种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