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栽培技术
(1)栽培品种。民国以前主要种植中棉。民国时期开始发展斯字棉。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前期以斯字2B、斯字4号棉彻底更换了中棉品种。此后,相继推广岱字15号、徐州209、鲁棉1号和冀棉1~10号等品种。80年代以来,除继续推广冀棉9~14号等棉花品种外,还推广了夏播棉、低酚棉、抗虫棉等品种。1996年夏播棉达到5.75万公顷,低酚棉达到10.27万公顷,分别占棉田面积的 13.5%和24.0%。为了扭转因棉铃虫危害生产下降局面,从美国引入抗虫棉品种,1996年试种133.33万公顷,1997年试种4733.33万公顷。
(2)播期和密度。50—70年代初,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时播种,后经科学实验,提高到14℃播种,冀中南部一般在 “谷雨” 节前后,北部棉区在4月下旬播种。历史上棉花以稀植为主,公顷留苗15 000~30000株。50年代中期推广棉花合理密植,一般45000~60 000株,旱地棉田75000~90000株。
(3)田间管理。70年代以前偏重施用氮肥,80年代改为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和分次追施氮肥,并补施钾肥。河北棉花病虫有30余种,以棉蚜、棉铃虫和黄、枯萎病危害最重。在防治棉铃虫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❶农业措施。通过秋耕以压低虫源,种植玉米诱集带,压低棉田落卵量;
❷诱杀成虫。采用杨树枝把、高压汞灯、性引诱剂等方式诱蛾。1993年河北棉区已大面积采用高压汞灯诱蛾;
❸生物防治。推广Bt乳剂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
❹大力推广抗虫棉;
❺科学用药。
(4)地膜覆盖。1980年开始采用厚度为0.015毫米的薄膜做棉田地面覆盖试验,1981年多点示范,1982年推广533.33公顷。据调查,覆膜的比不覆膜的,公顷增产皮棉225~450千克,增产幅度30%左右。1990—1993年地膜覆盖面积都在6.69万公顷以上。1996年地膜棉又发展到26.87万公顷,占棉田面积的62.8%,公顷产皮棉758.7千克,高出全省平均单产25.6%,总产达到20.4万吨,占全省的78.9%。
(5)棉花全程化控技术。70年代开始应用,90年代大面积推广。目前已推广26.67万公顷左右,平均公顷增产15%上下。主要是通过喷施缩节胺,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通过喷乙烯利,加速棉铃吐絮,增加霜前花。
(6)综合增产技术。
❶黑龙港旱地棉花规范化栽培技术,是一项以雨季蓄墒、冬春造墒、春季保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增产技术,1986—1988年在47个县累计推广69.86万公顷,平均公顷产798千克,比示范前公顷增皮棉128.85千克。
❷亩产百千克皮棉模式化栽培技术,是在水浇地棉田,将水、肥、种、保等各单项常规技术,进行合理组装配套,并大量引进新技术,而形成的一项综合增产技术。1990—1992年累计推广面积40.6万公顷,公顷产皮棉1 528.5千克,总产62.1万吨,同全省三年累计相比,面积占全省的14.8%,总产占全省的41.1%,单产比全省增产1.8倍,在全省棉花增产中起到了骨干田作用。
❸棉田间作套种高效益种植技术。80年代以来,开始示范推广棉麦满幅播种、两熟栽培技术。90年代以来示范推广棉花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高效种植形式。1996年共推广4类20种15.52万公顷,占棉田面积的36.3%。其中,棉麦型6.53万公顷,棉菜型1.43万公顷,棉瓜型2.75万公顷,棉油型1.09万公顷,其他类型3.33多万公顷。
3.栽培技术
(1)栽培品种。最早栽培珍珠豆型小花生,后传入龙生型小花生。这种花生田间管理困难,要土压横枝,利于果针扎入土中结果; 收获时割蔓筛土取果,再水漂晾晒; 产量很低。19世纪末引入普通型大粒花生。60年代引进伏花生和油果花生,并成为主栽品种。7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徐州68—3、68—4、海花1号、花37、天府3号以及冀油1~7号等花生品种。
(2)增穴减粒密植。70年代开始推广,80年代普遍推开。每公顷播种总粒数不变,每公顷播种穴数由6万~7.5万穴增到10.5万~12万穴,小粒种子增到15万穴,而每穴粒数由3~5粒减少到2粒。
(3)清棵蹲苗。1965年由山东引进,70年代重点推广,1981年仅唐山地区即推广6.53万公顷,占该区花生面积的70%。方法是: 花生出苗后,第一对侧枝展开前,扒土让子叶露出,促进第一对侧枝早发育,早结果。这项技术一般可增产12%左右。
(4)地膜覆盖。1980年重点试验,1982年在8个地区103个点进行多点示范,平均公顷增产花生1500~1 875千克,增产率25.4%~82%。1987年推广面积0.91万公顷,1994年达到6.44万公顷,占花生总面积的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