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促进了基地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促进了基地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发展农村其它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990年,28个商品粮基地县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由70.9%下降到63.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21.7%上升到27.4%;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7.4%上升到9.6%。 在农业生产结构中,林、牧、副、渔得到了协调发展,农业内部各业的比例关系保持了基本的稳定。种植业结构,由于基地建设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单产水平,使其内部的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在粮食作物内部,高产的玉米、水稻、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三大作物的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69.0%上升到87.2%。商品粮基地建设促进了基地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1990年,28个基地县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了246.5亿元(当年价格)。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155. 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40.1%;农村工业和建筑业及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产值也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在农业内部中,农、林、牧、副、渔五业均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种植业产值比1985年增长51.4%、牧业产值增长了24.5%、渔业产值增长1. 5倍。商品粮基地建设迅速地增加了基地县的粮食产量,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地发展。1990年,28个县肉猪出栏达345. 4万头,比1985年增长27. 4%;牛存栏达154. 5万头,增长20.4%;羊存栏172. 9万只,增长53. 4%。各种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肉类总产量达到42. 2万吨,比1985年增长55.1%;水产品产量达5.5万吨,比1982年增长3.6倍。 商品粮基地建设还带动了特产业基地的建设。借鉴和学习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做法,吉林省从1986年开始,建设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特产业生产基地,使全省的特产业得到了较快地发展。1990年,全省特产业产值达到19.9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比1985年提高9.1个百分点。在特产业生产中,园参的产量达到1. 9万吨,比1985年增长2. 7倍;鹿茸产量4. 2万公斤,增长26.9%;水果产量13. 3万吨,增长1倍多。1990年,全省特产业产品出口创汇达3 000多万美元。 ☚ 2.推动了“玉米带”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进程 4.改善了基地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 00016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