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的心理卫生
讲究3—6岁儿童的心理卫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❶培养“角色”意识:要让孩子懂得他应该扮演的“角色”。“角色”一词,本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当该词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后,即指一定的身份和职能,和与之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比成人不仅数量少,且内容简单。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在家里是“小孩子”,应尊敬长辈,有礼貌、知谦让、懂规矩、不应该任性,不是“小皇帝”;在小伙伴当中,是“小朋友”,不是“小霸王”,要友爱相处。如果对孩子溺爱骄纵、姑息迁就,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得到强化,将来到了社会上会令人生厌,不被社会所悦纳,即使有良好的智力,也未必能成大业。
❷注意“性角色”的培养:婴儿一出生,即可辨男女,这是生物学上的差别,称为“性”。而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即“性自认”,并不都与“性”一致。极少数的人,明明是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并按异性的气质、动作、习惯、服饰等去生活,形成“性自认倒错”的性心理变态。孩童时期的“烙印”是其重要的诱因。原来,婴儿出生后有个“性别化”的过程,即发展一种适合于自己性别的行为和个性。“性别化”的关键时期在5岁以前。若家长把男孩当女孩抚养(反之亦然),久而久之,从他们的行为到内心世界都将进入女性角色,将来发展为性心理变态则不足为怪。
❸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学龄前儿童经验少、能力差,难免出现过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耐心、细心,如果缺乏同情和谅解,会促成儿童的反抗心理,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成人尚需“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更是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的。
❹入学准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就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在入学前要有所准备。对一直生活在家里的孩子,更要有个准备过程。这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控制情绪的能力以及求知欲、性格和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