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点水域的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从70年代以来,吉林省就开始注意了对江河湖泊水污染的治理,并以松花江为治理重点,进行了大量工作。松花江是省内第一大江,水资源丰富,平均年径流量约175亿米3,该流域内经济发达,是吉林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水域。由于沿江两岸工业迅猛发展,污染型工业比较集中,致使松花江在60—70年代,某些江段成为“五毒”俱全的下水道,主要污染物是汞、酚、氰和有机物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松花江水系保护领导小组,开始了全面监测、科研和治理。十几年来,用于治理松花江污染投资达1亿多元,建成了70套“三废”治理装置,吉化公司建成了规模居全国之首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20万吨。这项工程对减缓整个松花江的污染,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松花江水质污染,已开始得到控制并有改善,其中较突出的汞污染,已基本解决,排入的汞量减少了94%以上,含汞量符合国家标准。氰不再超标,酚减少50%左右。由于局部环境质量逐步好转,从1980年夏季开始,松花江呈现了鱼虾回游的喜人景象。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经过治理,局部江段水质略有改善。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山屯、三合镇一带的监测,图们江干流木质素含量已明显减少,化学耗氧量和挥发酚的含量也有所降低。其它河流,如浑江、鸭绿江和东辽河等水体污染的趋势也有所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