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灌工程
50年代初期,由于电源缺乏,广西仅有一处56千瓦的小型电灌站,灌溉面积为33.3公顷。1963年广西发生大旱,中共自治区委成立了机电排灌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加强了机电排灌工程的建设。1964年西津水电站建成投产,其后,澄碧河水电站、大容山水电站以及龙江4个梯级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各地相继建设了一批小水电,这为电灌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65年开始建设大型的西津电灌片工程,装机容量1 898台、12.1万千瓦,至1975年陆续建成投入运行,灌区范围包括南宁、柳州、河池、钦州等4个地区18个县,总灌溉面积8.37万公顷,是广西最大的电灌工程网,对解决邕江、红水河、柳江、左右江两岸的旱片起了骨干工程的作用。1976年以后,又陆续兴建隆安县玎珰、南宁市郊区那龙和扶绥县3个大的电灌工程,共装机97台、1.67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2万公顷。到1992年,广西拥有电灌站14 742处,17 789台,42.008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2.3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0.27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