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沿海港口
广西南临北部湾,出海口有北海、防城等港。北海港早在秦汉时期就是中国南方郡治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但解放前岸线短,年久失修,泥沙淤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技术改造,特别是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北海市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后,于1985年下半年投资3 100万元,辟新港于匙羹岭西,建万吨级深水泊位2个,1986年底建成。港区总面积232万平方米(内水域216万平方米),码头总延长1 113.7米,泊位15个,最大靠泊能力1.5万吨级,还有相应的货仓、堆场、装卸机械和其他生产设施。全港吞吐能力达180万吨,已有航海线28条,与67个国家、地区132个港口有贸易往来。1992年货物吞吐量比1978年增长1.26倍。
防城港是1968年动工兴建的海上运输通道,1970年初建成2 000吨级和500吨级浮码头。1972年8月为了促进广西的海运事业发展,自治区革委会作出建设2个万吨级泊位的决定。经过1年零5个月的建设,建成了第一个万吨级浮水泊位主体工程。1974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将防城港扩建为对外贸易港口,1983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防城港对外开放,1986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筹建防城港。到1986年12月已建成7个万吨级深水泊位、5个5 000吨深水泊位,装卸机械105台,港口作业区70万平方米,库场面积23.7万平方米,货物吞吐能力363万吨,成为广西最大的海运物资集散枢纽,也是我国华南沿海仅次于黄埔、湛江的第三大港。开港以来,先后同29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个港口通航。南防铁路通车后,成为广西和西南各省通海最便捷的口岸。
1992年9月27日北海新港第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建设2个深水泊位,其中3.5万吨级1个,2万吨级1个,年底完成投资858万元;同年在防城港增建第8号泊位,计划投资1 865万元,设计年吞吐能力98万吨,这项工程的建成,为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和发展广西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基础设施。钦州港是广西新开辟的沿海港口,1988年12月动工兴建沙井港工程,1990年12月竣工投产,总投资402万元,完成500吨级泊位2个及其配套设施,年吞吐能力30万吨;1992年又动工兴建钦州湾2个万吨级起步码头,这为广西和西南各省物资进出口增添了一条新的通道。
据统计,广西在80年代末期已拥有大小港口124个,比80年代初期增加39个,增长45.88%。按其规模,年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86个,其中1—10万吨67个,10—20万吨8个,20—50万吨6个,50—100万吨3个,200万吨以上2个;按其所属水域,内河77个,沿海9个。在86个1万吨以上吞吐量港口中,有泊位752个,其中内河694个,沿海58个。铁路专用线1.8482万延米,仓库9.32万平方米,堆场19.4万平方米,装卸机械424台,港口作业船64艘,马力1.0765万匹。1992年内河的梧州、贵港、南宁、柳州、百色、桂平港和沿海的北海、防城港等8个主要港口吞吐量为1285万吨,比1978年和1985年分别增长1.86倍和1.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