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沤改旱
即沤田改为水旱轮作地。这是江苏改造自然,变低产为高产,变一年一熟为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多熟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全省原有37.3万公顷的沤田,每年只种一季早熟籼稻或早熟中籼稻,产量很低。1951年,开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加固运河大堤和洪泽湖堤岸,兴建通江、通海闸堤,新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整治射阳河、新洋港、黄沙港和斗龙港等,使里下河地区的上游来水得到控制,内涝出路得以打通,改善了水利大环境。1972年,江苏完成了沤田的改造,使种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0年代以早籼和早熟中籼为主。60年代早稻占35%、中籼稻占30%、晚稻占35%;70年代以单季稻为主,发展部分双三制;80年代大力推广杂交籼稻,中籼稻达到78%,迟熟中粳稻15%,单季早稻7%左右。沤改旱不仅改变了水稻种植类型,而且扩大了小麦、大麦、绿肥、油菜、棉花等作物种植,形成了稻、麦、棉、油、绿肥轮作。1978年,里下河地区粮食总产达到780.7万吨,比1949年增长6.8倍,成为江苏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