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豆
50年代,主要推广小金黄、满仓金、集体1号、5号和早丰1号品种。其中小金黄适应性强,品质好,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推广的主要品种。早丰1号丰产性突出,喜肥水,为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吉林省南部、东部和西部的主推品种,增产幅度在30%上下。60年代后期,整个70年代,吉林3号成为中南部、东南部主推品种,该品种秆强、抗倒伏,适于间混种和清种,抗食心虫,最大推广面积曾达23. 3万公顷。另外,吉林4号,吉林8号推广面积都达到10万公顷。70年代末至80年代,主推品种是吉林20号,该品种丰产性十分突出,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出现不少公顷产量3 750公斤以上的高产实例,最高公顷产量达到4200公斤,1984年推广面积达28. 3万公顷,1987年种植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同期还推广了吉林18号、吉林16号和适于高寒山区推广的吉林19号。大豆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 333万公顷,增产大豆20亿公斤,经济效益9亿元。
☚ 1. 米 3.水稻 ☛
2.大豆
50年代,大豆耕作和栽培基本上是沿用传统技术。经过实践改良和改进,到60年代,总结推广了大豆“等距点播,间种和混种”的增产经验,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地力,植株分布均匀,利于通风透光,减少落花落荚现象,杈多,结荚密,单产高,一般可增产30%左右,增加经济效益10%以上。80年代,试验、示范并大力推广了“大豆综合丰产技术”。其特点是以产量为目标,把传统的增产经验和当代的科技成果(如品种、密度、配方施肥、激素、农药、农机等)有机结合,组装配套,发挥综合技术的整体效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88年发布了适用于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部分产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按此规程实施,公顷产量可达2 250公斤以上。从1987年开始到1990年,在全省范围内逐年推广了农业部下达的大豆“丰收计划”项目。四年累积推广面积32.4万公顷,平均单产2 326公斤,增产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