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解决温饱出发进行多方面的开发建设
(1)扶贫先扶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针对贫困地区一些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的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安于现状、悲观失望的思想情绪,各贫困县的扶贫开发首先从确立坚定的脱贫致富信念和志气入手,广泛开展了扶贫开发大讨论,组织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县情、乡情、村情,分析产生贫困的原因,制定摆脱贫困的规划、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用周围活生生的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事例教育贫困户农民,使他们树立自我脱贫的信心,把扶贫开发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有些地方还组织干部和农民到外地、外省参观学习,开阔视野,转变观念;还有的地方举办短期培训班,对贫困户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和富裕户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制定脱贫目标和办法。通过这些扶贫扶志活动,振奋了干部和贫困农民的精神,激励了扶贫开发的干劲,树立了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脱贫的思想,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投身到扶贫开发的实践中来。
(2)开发水土资源,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中,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突出位置,把兴修水利、建设“三田”、修路通电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作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劳投物相结合,兴修“三田”,发展水浇地。到1992年,21个县累计“三田”面积达到23.4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7万公顷,使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59公顷;架设农电线路,新建小水电站。到1992年,21个县已通电的乡、村和农户,分别占总数的90%、67.1%和66.1%。同时还扶持新建了一批面粉和饲料加工点,集贸市场、农村能源和人畜饮水工程等建设也有了一定加强。
(3)开发经济资源,大力发展区域商品经济。各地县在多门路开发中,以千家万户的种养业为基础,坚持种养加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开发。重点扶持了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和家庭副业四大支柱。以发展商品经济为目标,开展基地建设,建立支柱产业,进行区域开发。1986年以来,21个县共发展苹果、梨、桃、杏、柑桔、葡萄等果园4万公顷,累计达到7.67万公顷。1992年,水果产量达到1.93亿公斤,还发展了花椒等经济林和中药材等多种经营,初步形成一批商品生产基地。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牛、羊、猪、禽等存栏增加,出栏率提高,牛羊出栏率由6.25%上升到13.43%。兴办起一批开发利用当地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项目,淀粉、果品、中药材、皮毛、地毯、刺绣、竹柳编、采矿、建筑、建材等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和骨干企业。
(4)开发智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❶加强了技术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先后培训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等70万人次。有些县还兴办了一批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有的县在现有普通中学实行了“3+1”学制,办起了职业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帮助下,在津、京、沪等地先后对70%的在职县乡领导干部进行了培训;
❷逐步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持贫攻坚以来,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扶持建立了一批农技站、畜牧站和林业站,为形成科技服务网络打下了一定基础;
❸组织各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承包,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从无到有,1992年达到4.27万公顷。地膜玉米已种植到海拔2 200米以上的地带,并取得了亩产250公斤以上的好成绩,为解决高寒阴湿地区的吃饭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还开展了高寒阴湿地区30个示范乡粮食综合丰产科技承包和40个整乡科技扶贫承包;推广了花椒流胶病综合防治、苹果丰产栽培、当归麻口病防治、洋芋脱毒种薯等一大批对当地生产有重大作用的实用技术。这些对开发农村智力,提高贫困地区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