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要障碍型冷害年受灾情况
1954年,在水稻孕穗期有二次强降温,一次在7月下旬初,一次在7月下旬末,致使长春、吉林、延边、通化地区多数市、县的水稻减数分裂期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型冷害,该年又是严重的延迟型冷害年,全省水稻大幅度减产,受灾最重的延边地区水稻近于绝收,全州平均亩产仅44公斤。
1964年,7月中旬有一次大范围强降温,全省除四平地区的大部和通化地区南部外,都造成了障碍型冷害。因降温时间较早,仅早熟品种的水稻受害,对总产影响较小。
1971年,7月下旬初有一次强降温,致使吉林、延边、通化地区北部大范围遭受严重的障碍型冷害。吉林地区,8月2—7日出穗的京选11号水稻的空壳率达28%—58%。
1980年,7月26—27日一次强降温,延边地区遭受障碍型冷害,和龙县的水稻空壳率为41%,珲春县达53%。
1982年,7月中旬和下旬分别有两次强降温,其中7月中旬的降温,造成白城、延边地区障碍型冷害;7月下旬的降温,主要是延边地区又一次造成障碍型冷害。由于白城地区早熟品种较少,灾害较轻;延边地区连续两次受害,水稻空壳率很高。汪清县长白6号水稻的空壳率达43%。
1986年,整个夏季气温偏低,7月25—26日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影响全省,尤其是延边、通化、浑江地区障碍型冷害严重。
1988年,7月下旬一次强降温,延边地区大部分市县发生严重的水稻障碍型冷害,延吉市的水稻空壳率达40.6%,有的地方甚至达80%以上。
1990年,7月25—27日一次强降温,白城、长春、吉林地区和四平地区的部分县市的水稻遭受了障碍型冷害,由于该年水稻普遍插秧早,抽穗也早,因而错过受害的敏感期,水稻空壳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