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主要建设成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主要建设成就

2.主要建设成就

(1)水利建设。河西地区水利建设的方针是“近挖远开,开挖并举”,即近期主要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同时兼顾远期的水土资源开发;中部地区的水利建设重点围绕提引黄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而展开。10年来,共新建、续建、改建大中型和骨干水利工程100项,到1992年已峻工投入使用82项,其中:景泰川二期、靖远兴堡子川及刘川、皋兰西岔、靖会等引黄河电力提灌工程27项;玉门花疏干渠及昌马渠系、黑河草滩庄及西总干渠、永昌东大河渠首、金塔大墩门渠首、临洮普济渠首等引水枢纽工程7项;武威西营总干电站、肃北打拉排电站、东乡老虎嘴电站、永昌头坝1号电站等骨干水站电4座;新建民乐翟寨子、张掖大野口等水库4座,处理玉门赤金峡、敦煌党河、武威西营及南营等病险水库14座,新增水库库容1.54亿立方米。河西地区共衬砌干支渠4 877公里,占应衬砌渠道总长度的46.7%,更新改造旧机电井6 560眼。10年来,“两西”地区水利工程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63万公顷,扩大保灌面积10.93万公顷,到1992年底,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72.04万公顷,保灌面积达到60.4万公顷(以上均为统计数字)。
(2)“三田”建设。采取“统一规划,连片治理,分户承包”的建设办法和“农户自办为主,国家适当补助,谁建设谁受益,使用权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经济政策。10年来,主要在中部干旱地区累计新修梯田、砂田、沟坝地25.17万公顷,到1992年底累计达到60.73万公顷。干旱地区农民人均达到1.47亩,比1982年净增0.48亩。
(3)农村电力和其他能源建设。共架设高低压农电线路91 365公里,其中110千伏线路6条668公里,变电容量5.2万千瓦,35千伏线路73条1 655公里,变电容量15.14万千瓦,6千—10千伏线路6 814公里。到1992年底,“两西”地区已有89.4%的乡、87.7%的村、68.9%的农户通了电。同时,共为中部干旱地区农民供应煤炭53.52万吨,推广节煤节柴灶91.94万台,建沼气池1.25万个,风力发电机759台,推广太阳灶3.55万台。通过这些措施,为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农民生活提供了新的能源,缓解了农村严重缺燃料的问题。
(4)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在中部干旱山区新打水窖共25.61万眼,修涝池2 675个、蓄水池9 345座,使山区户均水窖达到2眼多,在正常降雨情况下基本做到“吃一余一”。同时,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共修建小高抽、地下截引管道等人畜饮水工程322项。10年来,初步解决了168.26万人、113.7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5)种草种树和小流域治理。10年累计人工造林70.91万公顷,保存成活面积39.13万公顷,保存成活率55.2%,相当于1949年后到“两西”建设前34年人工造林保存成活面积的1.4倍;累计育苗面积4.26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2.85万公顷,封护沙生植被面积18.98万公顷;累计人工种草面积127.46万公顷,其中多年生草48.78万公顷,保存38.38万公顷,保存率78.7%。治理小流域面积2 400平方公里。通过种草种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加了植被,使“两西”地区的林草覆盖率由1982年的1.28%提高到3.15%,河西地区农田林网化面积由18.67万公顷扩大到46.67万公顷,使70%的耕地达到了林网化的要求;增加了饲草和薪柴、薪炭林的来源,为发展畜牧业和解决农村燃料创造了一定条件;缓解了水土流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改变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状况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
(6)移民安置。根据“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方针,由中部缺乏生存条件的特别困难地区向河西和沿黄河新灌区移民30.15万人,超额完成了前10年移民30万人的规划目标任务,其中向河西移民6.42万人,向中部沿黄河新灌区移民23.73万人。为了安置移民,在河西张掖、酒泉等地区的有关县建成12个移民基地,在景泰川二期、靖远县兴堡子川等电灌工程建成7个移民基地,为移民创造生产、生活条件,一般都能做到“一年搬迁,二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五年开始走上致富路”,移走1个人,缓解2个人,等于解决了3个人的温饱问题。由于这次移民吸取了以往单靠行政命令、大兵团迁移,因而不能巩固造成大批回流的经验教训,完全采取农民自愿、政府精心组织、正向流动(即由条件差的地方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等办法,使这次移民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人口迁移范例。据1985年前的统计,迁往河西的3万多移民中,有1 400多人回流,占总迁人数的4.33%,即95%以上的迁出人口在迁入地安居下来。1986年以后,这种回流现象就很少发生了。
(7)乡镇企业建设。按照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精神,“两西”地区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积极发展覆盖面广、辐射千家万户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10年来,共扶持发展各类乡镇企业1 100个,主要是依托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洋芋和豆类淀粉加工、亚麻加工、地毯加工、草编柳编和刺绣,粮食、畜产品和果品加工与造纸等,以及以矿产品为原料的水泥、建筑材料、采矿、冶炼等非农工业企业,还发展了一大批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使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两西”地区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财源,对于改变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到1992年底, “两西”地区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69.3万人, 比1982年增加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0.86亿元,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6.1%; 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42.22亿元,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1%。
(8)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0年来,建成了定西旱作农业、张掖灌溉农业和景泰省水灌溉等3个研究推广中心, 还建成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36个,县种子“四化一供”服务体系31个,年供种能力达到3 100万公斤,县畜牧服务中心10个。共配备乡农技站505个、畜牧站397个、林业站111个;建成黄牛冻精配种点449个、饲料加工点2 460个,引进各种良种畜禽22.39万头(只)。已初步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9)智力开发。按照“治穷先治愚”,让每个农民都学会一二门致富本领和提高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科技水平的要求,特别重视了智力开发,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普遍开展了县、乡、村党政干部、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同时进行了地毯加工、草编、刺绣、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畜牧业系列化和各类科技承包的单项业务培训,10年共培训各类人员430.57万人次,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9.87%,即平均每个劳动力都接受了一次培训。共培训县乡村干部1.65万人次。除了就地培训外,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还组织了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等省的专家咨询组,与“三西”地区对口咨询,主要从发展乡镇企业、旱作农业和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对“三西”建设进行智力支援。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委书记和县长等,有目的地到沿海地区挂职培训学习;分期分批地选送各行各业的专业户到沿海地区对口培训学习;请沿海找一些最好的乡镇企业, 负责培训对口单位整套的管理、供销、技术人员和部分技术工人,培训一套人马,办好一个企业;广泛开展经常性的技术和人员交流,聘请沿海地区退休的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和有专长的老师傅,来“两西”地区指导、讲学,或搞经营和技术承包。这些大跨度的智力开发措施,均取得了好的效果。

☚ 1.“两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3.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
000197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