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精神生产的涵义
23. 精神生产的涵义
在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中,我国学者提出了“三种生产”的问题,即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对精神生产的涵义,存在着不同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的活动,是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为对象,以人类的大脑功能为基础的主观精神活动,指的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 其基本特征是: 它由物质生产决定和支配; 在阶级社会里带有阶级性; 其生产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 (智慧、意志力等)对象化过程;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强迫式”分工最终消灭后,但作为精神生产部门还会继续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是由人的脑力劳动进行的一种创新性社会生产活动,同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并列。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知识的传播工作(教育) 虽然也是脑力劳动,但由于不具有创新性,所以不是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和精神不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精神生产属于物质范畴、社会存在范畴,而不属于精神范畴。理由是:(1)精神生产具有物质性,它是一种脑力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统一耗费,是人的物质力的一种支出。(2)精神生产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凡是社会性的活动都具有物质性。(3)精神生产的产品尽管不一定以有形的形式保存下来,但它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劳动的特征和本性的体现,它和其他两种生产的关系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统一而又相对独立。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最初原因,并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而且它的发展不断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精神生产则为人们的精神需要提供了精神产品,它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和人自身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人类的任何进步都可以归结为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生产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 22. 地区发展战略的涵义 24. 是谁最早使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