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不是规律
20. 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不是规律
近年来,不少同志按照实证的方法观察到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比有一种超前现象,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有人据此提出了“货币供给超前增长规律”。其主要依据是: (1) 经济的增长需要货币超前增长。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货币供应的增长需要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作基础,以经济的发展为依据,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有货币供给作“原动力”。货币是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离开了货币这个“推进器”,国民经济这部大机器就不能启动和运转。(2)货币流通速度的延缓需要货币供给更快地增长才能与经
济发展的需要相平衡。按照货币流通规律M=PQ/V(编者注:
M,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P,商品价格; Q,商品数量; V,同名货币流通速度; PQ,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可以有两点推论: 第一,在PQ不变时,V减慢,则M的值就要增大; 第二,在PQ增长时,V减慢,则M的增长速度必须快于PQ的增长速度; (3) 经济的增长固然是货币供给增加的决定性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此之外,它还受诸如社会经济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货币供给量的超前增长就隐含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超前规律”提出来后,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尽管对每一单个企业来说,必须首先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但是,货币仅仅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使生产顺利进行的工具,它本身并不是现实再生产的要素。还有人说,“超前规律”的实质就是为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也有同志认为,“超前规律”符合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货币伴随商品进入流通只是理论上的抽象,经济生活的现实是: 商品陆续注入流通,又陆续从流通中流出; 货币陆续注入流通,又陆续从流通领域流回; 在商品流通的长河中,始终沉淀着商品,不会枯竭; 在货币流通的长河中也同样始终沉淀着货币,从动态的角度看,有可能产生货币垫支于流通在先,商品进入流通在后,或者商品进入流通在先,货币垫支于流通在后。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货币已经不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消极的、被动的因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因素。这突出地表现在货币的“诱发力”上: 一个地区和单位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资金的增多,促使另一地区和单位的产品成为商品;同时,可以促使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带动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 还可以通过预付货款,缔结商品契约的形式使原来不是商品的产品成为商品。这正是货币供给超前增长的积极作用所在。
☚ 19. 信贷收支与货币发行的关系 21. 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