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耕地资源
山旱地多,川水地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质量差异大,这是甘肃耕地构成分布及其利用上的显著特点。
据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全省耕地总面积484.88万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10.69%。按统计部门1991年年报汇总,除过耕地种草和果园面积,全省年未实有耕地面积为347.93万公顷, 占全国当年耕地总面积的3.6%。依地表形态分,有山地222.1万公顷,占到总耕地的63.84%; 川地99.6万公顷, 仅占总耕地的28.62%;塬地26.27万公顷,占总耕地的7.54%。山地塬地合计占到总耕地的70%以上。依水利条件和耕作方式分,有水田0.77万公顷,占总耕地的0.22%;水浇地85.96万公顷, 占总耕地的24.71%; 旱地261.2万公顷,占总耕地的75.07%,在旱地中,中部干旱地区还有8万多公顷甘肃独有的砂田。由于山旱地占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4, 有机旱作农业是甘肃农业的主体。在多年的耕作过程中,全省山地中已修成梯田92.93万公顷,川地平整成条田66.43万公顷,分别占总耕地的26.7%和19%。鉴于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及开发利用的不平衡,除耕地数量分布在各地之间呈不均衡状态外,耕地质量上的差异亦很悬殊。按照雨热条件与耕地资源的配套程度及其耕作方式的不同,全省大体可分为4大块:
❶分布于陇东、陇中的黄土高原,是甘肃农业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也是全省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农业区。现有耕地21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垦殖指数已达23.1%,为全省垦殖指数最高的地区。全省21个粮田面积超过5万公顷的县市区,有19个分布在该地区。历史上一向是全省主要的粮油产地, 特别是庆阳地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但本区耕地中山地占78.9%,很多地方在陡坡开垦耕地,由于土质疏松,加之降雨多暴雨形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原面残留40%,耕地减少2/3。据设在黄土高原的4个水保站观测记载, 每公顷山坡地年流失水750—1 500立方米, 表土45—135吨, 内含氮磷钾有效成分300公斤,高于当地化肥施用量。结果不但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耕作层土壤肥力下降。据定西县城关镇土壤普查中取样化验,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0.5%—0.8%。薄、粗、旱互为因果,是黄土高原农作物产量低的症结所在。近10多年来,随着兰州、白银沿黄地区引黄灌溉工程的修建,沿黄灌区正在成为甘肃新兴的粮菜基地;
❷河西走廊地区,是一个约有2 000多年历史的灌溉农业区,现有耕地62.99公顷,占全省总耕地的18.1%,其中76%为水浇地,占到全省水浇地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甜菜和瓜类,还有部分稻田。近10年来,河西地区粮食总产增加到22.85亿公斤,提供商品粮累计达82亿公斤。由于这里光热资源丰富,土地潜力较大,又有冰川融化形成的56条大小河流可供灌溉,所以,不仅是甘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也是全国农业生产的高产带之一;
❸陇南山区。耕地约占全省总耕地的15.3%,垦指数为13.5%。除少数盆地和河谷地区外,山坡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由于许多耕地为陡坡开垦,地块窄小,耕面破碎,水土流失仅次于陇中黄土高原,造成土地瘠薄,粮食产量不高,为目前全省贫困人口分布最广的地区。唯雨热等气候条件较好,耕地分布垂直差异明显,适宜于发展多种经营;
❹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多为林牧业用地,耕地面积少,主要分布于低缓的河谷和浅山地带,其中二阴地、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80%左右。低温、干旱加上耕作粗放,农作物生产低而不稳,主要为青稞、油菜和燕麦等饲料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