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恢复发展阶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在这一阶段的初期,辽宁省渔业生产仍然单一,生产能力仍然很低。捕捞生产基本靠小型风帆渔船,机动渔船很少,但由于海洋水产资源相当雄厚,这一阶段后期在生产力解放的基础上,渔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到1957年机动渔船达到176只、1.499千瓦,非机动渔船1.14万只;水产品产量17万吨,比1949年增长1.5倍,人均占有量7.1公斤,其中鱼类4.2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91.9%和75%。 ☚ 一、发展历程 2.徘徊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2年1949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结束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576. 80万亩。其中:粮豆播种面积6 294.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5.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8.2万亩,占1. 2%;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04.6万亩,占3.3%。粮豆总产量459万吨,平均公顷产量1 095公斤。1950年1月,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次代表会议和同年4月吉林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确定: 农村要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以普遍发展生产力,多打粮食与多产工业原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由于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政策符合实际,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总产值达到14. 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61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53%和33.6%,农业生产接近了历史最好水平。 ☚ (二)新中国成立后,种植业发展状况 2.波动起伏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65年经过土改,农民分得了牲畜。吉林省人民政府及时发放了“牲畜执照”,稳定牲畜所有权,并提出一系列保护牲畜与繁殖牲畜的政策和措施。广泛开展爱畜、保畜和增畜活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饲养和繁殖牲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牲畜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全省大牲畜发展到213. 82万头。其中,牛101. 17万头,猪226. 23万头,羊33. 78万只,与1949年比,大牲畜增加303.58%,年平均递增大牲畜为10.1%。其中牛为11.21%,猪为6.5%,羊为29.6%。 ☚ (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状况 2.徘徊和低速发展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70年代(1) 1949—1957年,是农业迅速恢复和顺利发展阶段。50年代初期,江苏农业基础很差,全省粮食总产748.5万吨,人均213.1公斤;棉花2.81万吨,人均0.8公斤,当时农村360万人流离失所,上千万人陷于断粮停炊的困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和政府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全省人民奋起生产救灾,恢复农业生产。经过3年恢复,完成了土地改革,并相应采取改进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制定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获得较快增长。1957年,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66.26亿元(按195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与1949年相比年递增5.8%。粮食生产能力登上1 000万吨台阶,年递增7%。棉花、油料、生猪出栏年递增率分别为29.8%、8.5%和9.8%。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2.快速发展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江苏农村生产力十分低下,粮食和牲畜草料匮缺,耕畜严重不足,兽疫流行广泛。年末各类畜禽存栏量: 大牲畜148万头,猪414.5万头,羊106万头,家禽2 311万只,兔15. 78万只,蜜蜂1万箱。 ☚ (二) 新中国成立后 2.曲折前进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66年这一阶段的农业科研工作,主要是整理、评选和提纯复壮地方良种以及改良品种;总结推广农民的增产经验;大规模地防治蝗虫和螟害;研究猪瘟、牛瘟和弱毒疫苗,以及鲢、草、鳙、鲤四大家鱼人工育苗等技术;全面开展治洪、治涝、治碱改土的研究。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省农业科技发展规划》。12年的科技规划提前2年完成,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选育、引进和推广了大批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栽培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水稻的单产,由50年代初期的150公斤左右,提高到60年代中期的300公斤左右; 小麦由82公斤左右提高到250公斤左右;棉花单产提高30%~40%。 ☚ 一、发展历程 2. 曲折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拨出救灾粮和救灾款,扶助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在短时间内,克服了1951年、1952年连续两年春季洪涝,夏季干旱的严重自然灾害,使种植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除个别作物外,大多数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过战前或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水平。如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575.07万吨,播种面积达33.41万公顷,比抗战前增长23%,总产量增长3.9%;比新中国成立前夕,面积增长26.9%,总产量增长48.3%。 ☚ (二)新中国成立后 2.“以粮为纲”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在农村土地改革中,政府将山林分给农民经营,后来建立了农业初级合作社和林业初级合作社,林木作价折股归集体经营,调动了农村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全省各地通过贯彻“谁种谁有、伙种伙有、国种国有”的政策,开展了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1950年以后,全省陆续创办市、县国营森林苗圃80多个,为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提供苗木,逐步扩大了造林面积。1956年,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要求“在10年内营造森林5 000万亩(333.3万公顷),达到在全省范围消灭荒山,全面绿化”。各地(市)、县党政军负责同志带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全省首次掀起了群众性的造林绿化热潮。1950—1957年,全省造林9.41万公顷。这一时期,省、地(市)、县还分级组建了林业行政管理和森工、科研等林业企业事业机构,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奠定了基础。 ☚ (二)新中国成立后 2.挫折、调整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 保护和发展耕牛。新中国成立以后, 江西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一整套奖励、保护和发展耕牛的政策措施: 严禁滥宰和伤害有耕作能力的役牛及小牛, 举办各种形式的耕牛交流会, 活跃耕牛市场, 强化价格管理; 实施耕牛保险, 发放耕牛贷款, 扶助发展养牛; 加强饲养管理, 广泛推行 “栏干食饱”措施等,从而促使耕牛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 全省存栏牛215.1万头, 比1949年增加67.4万头, 增长45.6%, 年均递增4.8%, 每头役牛负担的耕地由1949年的1.99公顷降至1.72公顷, 初步缓解了役力奇缺的矛盾。具有繁殖能力的母牛显著增加, 达到74.8万头。此外, 乳牛也由1949年的1 000头增加到3 000头, 鲜乳的供应状况有所好转。 ☚ (二)新中国成立后 2.曲折前进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 省、专 (行)、县各级人民政府相继设立渔业管理机构, 采取有力措施, 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1952年, 沿江滨湖渔区渔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 结合农村反霸和土地改革, 彻底废除了湖主、渔霸的封建剥削制度, 解放了生产力。同时, 组织渔民建立渔民协会、渔业合作社或生产互助组, 并采取发放渔业低息贷款、预付鱼产品收购定金及配售渔盐等扶持措施, 使渔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1952年, 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1 362吨, 比1949年增长73.8%。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95%以上的渔民先后加入渔业生产合作社, 极大地调动了渔民和职工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至1957年, 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58 910吨, 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最高产量。人均占有量达到3.2千克。 ☚ (二)新中国成立后 2.曲折前进阶段 ☛ 1.恢复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江西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政务院提出的 “内地贸易自由”政策, 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取缔封建宗族和旧 “伢人” 对市场的操纵, 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行为, 以维护市场秩序, 使农村集贸市场交易活跃, 购销两旺, 对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方便农民购销和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 发挥了积极作用。 ☚ (二)新中国成立后 2.波折起伏阶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