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河西走廊位于东经92°13′—104°02′,北纬36°30′—42°50′之间,南部为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北部自西向东为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和巴丹吉林与腾格里大沙漠,中部形成南北宽40—100公里、东西长约880公里狭长的陆地通道,在地理学上称河西走廊,它是我国最大的陆地走廊,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8%。走廊地区大部分海拔在1 000—1 500米之间,地势由东向西、自南而北倾斜,地面平坦,由冲积、洪积平原组成,形成成片的绿洲和沙漠、戈壁相间的广阔土地。走廊南部祁连山脉东起乌鞘岭,西止当金山口,甘肃省的高山、极高山全部集中于祁连山脉, 海拔高度多为4 000—4 500米,主峰团结峰(又名宰吾结勒)5 808米;当金山口以西为阿尔金山, 海拔高度大多为3 500—4 000米,主峰阿克塞沟5 798米。祁连山脉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北大河、党河、大哈勒腾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海拔4 400——4 900米为雪线(如按最低冰舌末端计,海拔3 860—4 540米), 在其以上为永久封冻的现代冰川,总面积1 596.04平方公里,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形成巨大的“固体水库”,是各内陆河的水源补给地。雪线以下植被垂直分布为: 海拔3 900—4 200米为高山寒漠,着生地衣及稀疏的垫状蚤缀、雪莲等植物;海拔3 600—3 900米为高山草甸;海拔3 400—3 600米为亚高山草甸;海拔2 600—3 400米为山地森林、草原,阴坡生长青海云杉纯林或云杉与油松、山杨、桦树混交林,阳坡残存不多的祁连园块林,绝大部分为草甸或草原,这一地带是河西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海拔2 300—2 600米为山地草原,1 900—2 300米为山地荒漠草原,山间谷地和盆地生长着草甸和草原植被, 这一地带是河西主要的天然牧场。走廊北部的北山山地为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的统称, 横亘千余公里, 由于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严重,山地岩石和山麓砾石裸露,既无林草植被,又无积雪,形成岩漠砾漠景观,其中北山(马鬃山)已准平原化,洪积与剥蚀平地所占面积超过了干燥剥蚀山地。北山山地相对海拔较祁连山低,龙首山主峰东大山为3 616米,马鬃山为2 584米。北部的两大沙漠为各内陆河的终极地带。
(2)自然资源概况及其评价。河西是甘肃乃至全国的一块宝地。所谓“宝”,其主要表现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条件比较优越。仅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现已查明的主要资源有: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是河西的第一大优势。据省农业区划资源调查数, 河西土地总面积2 761.38万公顷(41 420.77万亩), 按1992年总人口计算,人均土地6.51公顷,为全省平均数1.96公顷的3.32倍;人口密度15.36人/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数50.93人/平方公里的30.16%。河西走廊绿洲总面积约166.67万公顷,耕地总面积103.92万公顷,扣除耕地中的小沟、渠、田间小路和地埂等, 耕地净面积95.24万公顷, 占全省耕地面积484.885万公顷的19.6%;农村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0.29公顷,为全省平均数0.256公顷的1.13倍。林地面积83.434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396.65万公顷的21%。草地面积815.818万公顷, 占全省草地面积1 606万公顷的50.8%。河西各地区的土地资源见表5-1-1。
河西的土地资源除了地域辽阔, 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多外, 还具有以下特点:

表5-1-1 河西地区土地资源

单位:万公顷
地市名称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草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其中: 沙漠戈壁
合 计2 761.3895.2483.43815.821 693. 901 501. 00
酒泉地区
张掖地区
武威地区
金昌市
嘉峪关市
1 910. 76
409.34
332.38
95.93
12.98
15. 15
28.81
41. 05
9.80
0.43
21. 08
29. 80
28.62
3.87
0.06
466. 34
207.83
106. 56
33.43
1.66
1 362. 79
1 32. 42
143. 31
45.42
9. 96
1 260.20
67. 21
125. 09
38. 54
9.96
注: 1.各类土地面积均按甘肃省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调查数计列,其中耕地面积与表5-1-24所列统计数相差较大。2.耕地面积为扣除地埂后的净面积,如加上沟、渠、路、地埂等,河西地区耕地共103.92万公顷。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待开发的宜农、宜林、宜牧等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河西的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6%,加上林地、草地(扣除未利用草地约800万公顷)、园地(0.76万公顷)、市镇、村庄用地(9.136万公顷)、工矿企业用地(7.716万公顷)、交通用地(5.247万公顷)、水域占地(20.1万公顷)、冰川占地 (15.96万公顷)和特殊用地 (23.22万公顷), 共利用土地1 066.76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8.7%,未利用土地1 693.9万公顷,占61.3%,其中,沙漠、戈壁(即石砾地)和裸岩等难利用地1 501万公顷,其余193.33万公顷为盐碱地、裸土、沼泽地等。在已利用土地中,除耕地、园地等农业用地外,林地、草地等林牧业用地的开发程度都很低,生产潜力很大;即使盐碱地、裸土、沼泽地、沙地等,只要开发利用,也可以变成良田。据调查统计,河西尚有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约34.4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疏勒河、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24个万亩以上的成片荒滩;远景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133.33万公顷(2 000万亩)。这在甘肃乃至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耕地平坦,土质肥沃,水浇地所占比重大。河西走廊属于内陆封闭温带荒漠绿洲,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区内耕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除浅山区有少量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外(仅占耕地总面积的5%),其余95%的绿洲内的耕地都是平坦、连片的土地,适宜发展灌溉和机械化耕作。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是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潮土和本区内人工培育出的特殊土壤——绿洲灌漠土。灌漠土是在漠土基础上经过长期的人工耕作、施肥、灌溉、改造后形成的土壤,熟化层深厚,耕层有机质含量超过1.5%。潮土是草甸土经过人工改造后发育起来的土壤。这两种土壤水分和养分均很丰富,肥力高,是发展种植业的良好土壤,在河西绿洲广为分布,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0%。同时,耕地中有水浇地66.82万公顷,占全省水浇地总面积98.826万公顷(均为农业区划调查数,与统计数有较大差距)的67.6%;占河西耕地总面积的7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9.8个百分点;按1992年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浇地3.05亩,为全省平均数0.78亩的3.91倍。这是造就河西成为甘肃农业稳产高产地区的主要因素。
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低。河西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2%,低于全省平均数5.71个百分点,但河西的林地对农业生产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南部祁连山区的天然林约有10.33万公顷有林地,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段和中段的天祝、肃南、肃北县境内,是河西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人们习惯上称其为“青龙”;中部走廊地区约5.33万公顷人工林,构成纵横交错的林带林网,是河西重要的农田防护林,人们习惯上称其为“绿龙”;北部1 200多公里约13.33万公顷(20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以及沙漠中26万公顷天然沙生植被,是河西绿洲的重要屏障,人们习惯上称其为锁住风沙的“盘龙”。这几条“龙”是河西绿洲的保护网、生命线。
草地面积大,但荒漠草原多,产草量少,产出率低。河西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9.5%,是全省最大的天然牧场。但荒漠草原所占比重达到77%,平均鲜草亩产量仅88.6公斤/年,每1.3公顷草场只能承载一个羊单位,草场产出率很低。而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仅占草地总面积的0.44%。天然草地大部分处于干旱荒漠、高寒山地和盐生草甸等地带,改造难度很大。
土地沙漠化现象已经显露,危及河西绿洲的生存。河西走廊北部地区,由于风力侵蚀和人为因素,约有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现沙漠化,其中由于人类活动因素(如破坏沙生植被,乱垦滥牧,超采地下水等)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占43%,使得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出现沙漠南移和流沙再起。如玉门市北部的沙线每年平均南移0.5公里,近20年来已南移10公里,已造成0.8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南沿的民勤县,7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来水锐减,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4—17米,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在“漏斗”区内原有的7.2万公顷沙生植物,已有3.6万公顷退化衰败,其中0.88万公顷已枯萎死亡。在长达654公里的风沙线上,沙漠每年以8米的速度南侵绿洲,一年即把520公顷土地变成沙漠。现已沙化退化的绿洲面积4.9万公顷,草场面积33.33万公顷。全县有6.2万公顷耕地,现在每年能够耕种的只有3.47万公顷左右。50年代全县有盐碱地1.053万公顷,现在增加到2.56万公顷。民勤县沙漠化的现实,已危及到整个石羊河绿洲的安全,使河西走廊东段存在着良田变沙海的潜在危机。在酒泉、张掖等荒漠草原地带,也有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化、退化问题,退化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40%左右。
各类土地的情况见表5-1-2、5-1-3、5-1-4。

表5-1-2 河西地区耕地情况

单位:万公顷

地市名称耕 地
净面积
其中: 坡度
小于15°面积
坡度15°—
25°面积
坡度25°—
30°面积
坡度大于
30°面积
水浇地
面 积
旱地
面积
合 计95.2490.433. 730.920. 1666.8228.42
酒泉地区15.1515. 15   15. 15 
张掖地区
武威地区
金昌市
嘉峪关市
28.81
41. 05
9.80
0.43
27.13
37.92
9. 80
0.43
1. 19
2.54
0.40
0.52
0.08
0.08
20.53
21.71
9.00
0.43
8.28
19.34
0.80

注:水浇地中包括水田面积。

表5-1-3 河西地区林地情况

单位: 万公顷

地市名称林地总面积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 圃
合 计83.4323.7947. 768.992.670.23
酒泉地区
张掖地区
武威地区
金 昌 市
嘉峪关市
21.08
29.80
28. 62
3. 87
0. 06
2.42
9.62
10.63
1.08
0.04
14. 85
16. 28
14. 21
2.41
3.65
2. 14
2.98
0.22
0.002
0. 14
1. 66
0. 70
0. 14
0.02
0.02
0.10
0.09
0.02
0.002

表5-1-4 河西地区草地情况

单位: 万公顷

地市名称草 地
总面积
天 然
草 地
改 良
草 地
人 工
草 地
未利用
草 地
合 计815. 82798. 712.940. 6913.49
酒泉地区
张掖地区
武威地区
金 昌市
466. 34
207. 83
106.56
33.43
455.21
205. 60
104.06
33. 33
0. 16
0.30
2.44
0.04
0.05
0.51
0.07
0.06
10.92
1.42
嘉峪关市1.660. 51  1.14

表5-1-5 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汇总表

单位: 亿立方米
流域水系水资源
数 量
水文站实
测部分
小沟小河
调查部分
前山区图解
分析部分
合 计73.3765.984.6922.659
石羊河
黑 河
疏勒河
苏干湖
16.0
36.8
16.4
4.17
14.9
33.0
15.1
2.98
0.481
2.860
0.689
0.662
0.583
0.962
0.589
0.525

水资源 河西水资源总量为80.04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73.4亿立方米, 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6.64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冰川资源。现分述如下:
地表水: 河西发源于祁连山而独立出山口并进入走廊区和苏干湖盆地的大小河流共有60条,由东至西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苏干湖4个水系,均为内陆河,其中苏干湖水系在全国水资源分区中划入柴达木内陆河流域。河西的河流中94%有较长时间的径流等实测资料, 地表水资源数量是可靠的。据1956—1990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河西内陆河各水系平均年径流量为73.4亿立方米, 见表5-1-5。
地下水: 河西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河川径流和各种地表水体不同形式的渗漏量。按照流域水系、地质构造、岩性和地形地貌等条件,可以把河西划分为祁连山区、走廊平原区、苏干湖区和北山山区4个水文地质单元。祁连山区以河川径流的基流量作为地下水的补给量;北山山区以调查泉水量及暴雨山洪入渗补给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走廊平原区以进入走廊区的河川径流入渗补给量(河道、渠系、田间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包括河谷潜流及山区计算地表径流量的未重复部分)以及区内降水入渗补给量,扣除南北盆地间重复量后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在计算整个河西地区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时,则将祁连山区地下水(即河川径流的基流量)对平原的入渗补给量予以扣除。据分析计算,河西地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56.07亿立方米,其中与地表水重复计算的为49.43亿立方米,不重复计算的为6.64亿立方米,见表5-1-6。

表5-1-6 河西地区地下水资源

单位: 亿立方米

水文地质
单 元
地下水综合
补 给 量
与地表水
重复部分
与地表水
不重复部分
备 注
合 计56.07
(75.13)
49.43
(68.49)
6.64括号内数字包括山区与平原区重复补给量
祁连山区24.8224.82 包括河川基流对走廊区地下水补给量重复的19.06亿立方米
走廊平原区
降水渗入
侧向补给
44.77
2.42
2.52
39.834.94
2.42
2.52
 
河川等补给
苏干湖区
北山山区
39.83
3.84
1.70
39.83
3.84
1.70 

冰川: 河西地区的冰川分布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分布于阿克塞、肃北、肃南、民乐、武威和天祝等县市。共有冰川2 217条,总面积1 596.06平方公里,冰储量78.6875立方公里,折合水量669亿立方米,是河西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的8.36倍。每条冰川的平均面积为0.72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的冰川共有16条。一条10平方公里的冰川储水量即达8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冰川厚度平均为50米,最大的冰川平均厚度达到120米。河西冰川的规模,大于阿尔泰山而小于天山,是全国稀有的可贵资源。河西各流域和各县的冰川分布情况见表5-1-7。

表5-1-7河西地区冰川分布情况

流域和县市名冰川
条数
面 积
(平方公里)
冰储量
(立方公里)
约折水量
(亿立方米)
合计2 2171 596.0478.6875669.00




石羊河
黑 河
疏勒河
北大河
党 河
哈勒腾河
141
260
639
591
336
250
64.82
80.84
589.64
278.54
259.74
322.46
2.1434
2.1034
33.3456
10.1231
12.3904
18.5816
18.22
17.88
283.51
86.07
105.34
157.98




阿克塞
肃 北
肃 南
民 乐
武 威
天 祝
278
914
965
23
22
15
349.54
812.07
416.95
6.89
6.73
3.86
19.8484
44.2277
14.2026
0.1555
0.1544
0.0989
168.75
376.03
120.75
1.32
1.31
0.84

冰川是河西各河流重要的水源补给地。河西地区的60条大小河流中,直接受冰川补给的河流有24条,每年融冰水补给总量约9.5亿立方米,约占河西地表水总量的12.9%。冰川融化水量的大小主要受气候的影响,越是高温少雨的干旱年份,融化水量越大。同时,融化水量补给比例,自东向西逐渐增大。如东部石羊河水系的东大河冰川融化水占地表水总量的9.9%,中部黑河水系的摆浪河占26.6%,西部疏勒河水系的昌马河占39.5%,苏干湖水系的哈勒腾河占43.8%,见表5-1-8。
河西冰川的融化水化学类型单一,硬度在0.36—6.39毫克当量/升之间,矿化度不超过0.2克/升,属于软水,同时没有工业及农药污染,水质洁净良好,是优质的淡水资源。
水能:河西三大水系,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共有21条,水力蕴藏量共176.74万千瓦,年电能154.7亿千瓦时。另外,山前平原渠道上的水力资源约70万千瓦。可能开发的水电站共56处,总装机容量93.25万千瓦,年发电量52.16亿千瓦时。现已开发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仅占可能开发容量的2%左右。

表5-1-8河西地区内陆河冰川融水量情况

单位:亿立方米

水系
名称
地表水
总 量
每年冰川
融水量
融水量占地
表水总量的
%
备 注
合 计73.379.463512.9 
石羊河16.00.57973.6 
黑 河36.82.45336.7冰川融水量包
括北大河等
疏勒河16.44.938630.1冰川融水量包
括党河等
苏干湖4.171.491935.8冰川融水量为
大哈勒腾河等

对河西水资源的总体评价,主要有以下5点:
地表水资源总量可观,但与土地面积不匹配,且各流域分布不均衡。以河西现有耕地计算(农业区划调查面积,包括地埂等,下同),每亩仅有地表水量470立方米。其中,石羊河流域(武威地区和金昌市)每亩耕地拥有水量仅195.6立方米;黑河流域(张掖地区、嘉峪关市和酒泉市、金塔县)每亩耕地拥有水量596立方米;疏勒河流域(玉门、安西、敦煌、肃北等县市)每亩耕地拥有水量1 334立方米;苏干湖水系(阿克塞县)每亩耕地拥有水量130 312立方米,见表5-1-9。考虑到黑河和疏勒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较多,将来开发后,现有耕地拥有的水资源必将相应减少。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河西水资源并不丰富,而是相当紧缺的。其中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危机问题已经显露。
地表水动态变化较为稳定。反映多年径流量相对变率的变差系数Cv值比较小,大部分河流在0.15—0.25之间,这对于引水灌溉和修建调蓄水库等水利工程有利,修建较小的库容即可达到调节水量的目的。同时,水资源数量的变化是随机的,各水系年径流量多年变化几乎找不出共同规律。多年的观察表明,河西水资源数量并未减少,过去提出的由于人为因素减少了水资源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如1956—1979年,河西地表水平均年径流量为72.6亿立方米。1956—1990年,平均年径流量增加到73.4亿立方米。除苏干湖水系保持平衡外,其余三大水系都是增加的,见表5-1-10。

表5-1-9 河西各流域耕地拥有地表水资源情况

单位: 亿立方米、万公顷、立方米/亩

流域水系地表水
资 源
耕 地每亩耕地平均地表水备 注
总面积净面积按总面积按净面积
合 计73.37103.9295.24470.7513.6 
石羊河
黑 河
疏勒河
苏干湖
16.0
36.8
16.4
4.17
54.54
41.17
8.20
0.02
50.85
37.19
7.18
0.02
195.6
596.0
1 333.8
130 312
209.8
659.7
1 522.0
143 793
武威地区、金昌市
张掖地区、嘉峪关市、酒泉市、金塔县
玉门市、安西、敦煌、肃北县
阿克塞县

表5-1-10 河西地表水资源数量变化情况

单位:亿立方米

流域水系1956—1979年
平均年径流量
1956—1990年
平均年径流量
增减
%
合 计72.673.41.1
石羊河
黑 河
疏勒河
苏干湖
15.7
36.7
16.0
4.17
16.0
36.8
16.4
4.17
1.9
0.3
2.5

由于上游灌溉面积扩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使得进入下游的水量在7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尤以石羊河流域为甚,造成下游泉水枯竭,见表5-1-11。改为井灌区后又严重超采地下水,井深增大,水质恶化,一部分耕地已弃耕,甚至出现了人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河西比较普遍发生的灌区重心上移现象。这种现象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它的有利方面是促进了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增加了灌溉面积; 不利方面:
❶使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可能酿成沙漠化的危险;
❷上游地区灌溉面积扩大,用水量增加,使中下游地区灌溉面积减少,总体上得不偿失;
❸在上游的草原、植被地带大量垦殖,必然破坏上游的生态环境,降低水源涵养能力,给全区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河西的灌区重心上移问题,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表5-1-11 河西主要河流下游历年水量变化情况

单位:亿立方米

河名水文站名1969年前
平均径流量
1970—1979年1980—1990年
平均径流量减少%平均径流量累计减少%
合 计 24.65722.08110.520.40717.2
石羊河
金川河
香家湾
金川峡
4.79
1.31
3.31
1.21
30.9
7.6
2.27
1.32
52.6
山丹河
黑 河
北大河
祁家店
正义峡
鸳鸯池
0.278
11.1
3.50
0.232
10.5
3.75
16.5
5.4
0.137
10.8
3.15
50.7
2.7
10.0
疏勒河
赤金河
双塔堡
赤金堡
3.14
0.539
2.59
0.48
17.5
9.3
2.28
0.45
27.4
16.5

河西走廊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一般水质良好,开采容易,是农牧业和工业及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只要开发利用得当,保持地下水补给和利用的动态平衡,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河西的地下水主要是河川径流渗入和农田灌溉回归水补给的。这些地下水可以一次、二次、三次利用,最高的可达五次利用。这就给河西的农业灌溉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地下水开采必须保持采补平衡,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否则,超采或者只灌溉不排水, 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河西的冰川资源十分丰富, 确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是河西各河流重要的补给水源,也是造成河西各主要河流径流变化比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河西地区的地表水资源, 主要还是祁连山和阿尔金山脉的天然降水形成和补给的 (降水补给占河流来水量的87%)。过去, 人们认为冰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以及河西的河流主要靠融冰水补给水源的认识, 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
气候资源 河西走廊平原区属干旱荒漠气候, 其突出的特色是: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充足,光能和热量资源丰富,风能资源相当可观。仅从农业利用的角度看, 主要有:
光能和热量资源 年日照时数均在2 800小时以上,河西走廊西段和马鬃山区3 000—3 300小时,走廊中东段2 800—3 000小时。其中最高的肃北县马鬃山达3 316.5小时,依次为金塔县鼎新3 315小时,玉门镇3 267.6小时,安西3 260小时,敦煌3 247.1小时。由于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致使热量资源也很丰富。年太阳总辐射5 505—6 412兆焦耳/平方米,其中走廊西北部地区均在6 2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仅次于我国太阳辐射最大的西藏和柴达木地区。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要比同纬度的华北、东北地区大得多。河西走廊的年平均气温也较高,尤其是安西、敦煌盆地的中心敦煌达到9.3℃,仅次于陇南文县、武都等地,是全省第二个年平均气温相对高值区。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河西走廊一般为3 000—3 500℃,金塔、高台、民勤等地为3 500—3 700℃,安西、敦煌盆地的中心敦煌达到4 085.3℃;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河西走廊一般为2 000—3 000℃,金塔、高台、民勤等地均有3 000℃以上。敦煌高达3 611.3℃,也是全省热量相对丰富的第二个高值区。
光能和热量资源丰富,再加上气温的昼夜变化较大(7月份的气温平均日较差达14℃左右),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也有利于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同时为开发利用太阳能这一新型能源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的热量资源具有两季不足而一季有余的特点,这就可以在大力发展间作、套种、复种农作物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开发养地、养畜的草业。这是河西地区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一项产业。
水分资源 河西走廊区及北部山区均属于干旱和特干旱气候地带,年降水量由东至西逐渐递减,东段200毫米左右,中段100毫米左右,西段36—85毫米;武威158.4毫米,张掖129毫米,酒泉85.3毫米,肃北县马鬃山85.2毫米,敦煌仅36.8毫米。年蒸发量大部分在2 000毫米以上,如武威为2 021毫米,张掖2 047.9毫米,酒泉2 148.8毫米,敦煌2 490.6毫米,肃北县马鬃山和安西分别高达3 072.9毫米和3 140.6毫米。年干燥度:武威为5.85,张掖6.94,酒泉11.18,安西25.13,敦煌高达31.14。是甘肃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也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走廊南部祁连山区属于半干旱区,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一般为200—400毫米,东部的乌鞘岭达411.3毫米。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西地区除沿祁连山浅山地带有少量旱作农业外,其余的广大地区均无旱作条件,必须有灌溉才有农业,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绿洲农业地区之一。
风能资源及气象灾害 河西地区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风速3—5米/秒,是全省风速最大的地区,安西有“风库”之称。年平均大风天数(风速等于或大于每秒17米):民勤27.8天,天祝县乌鞘岭44.7天、松山71.4天,肃北县马鬃山47.7天,安西68.5天,最多的年份可达105天。年有效风能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0—200瓦,其中走廊北部高达150—200瓦;年有效风速小时数(即每秒3—20米的风力出现的年累计小时数)一般为2 000—6 300小时,其中走廊北部为5 000—6 300小时,平均每天16小时以上可利用。风能资源为这一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创造了条件,但更多的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尤其是春夏之交的“黑风”(即沙暴),夏季的干热风,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同时也是造成土壤风蚀和沙漠南侵农田的重要成因。此外,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在河西也有发生。
生物资源 河西地区是一个古老的灌溉农业区,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栽培植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洋芋、青稞、大麦、燕麦、蚕豆、豌豆、扁豆、大豆、糜、谷等粮食作物和甜菜、胡麻、油菜、棉花、果用瓜、黑瓜籽、白瓜籽、大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以及白菜、番茄、洋葱、大葱、大蒜、辣椒、茄子等园艺作物。尤其是棉花、甜菜、瓜类和蔬菜等,品质好,单位面积产量高,是最适应种植的作物。野生植物主要有甘草、麻黄、锁阳等名贵药材,以及沙漠地区特有的发菜。林业资源中,用材林主要有云杉、油松、落叶松、侧柏、爬地柏、祁连圆柏、杨、柳、白桦、红桦、白榆等树种;水土保持林和沙生植物有沙枣、沙棘、国槐、紫穗槐、龙爪槐、刺槐、花棒、柠条、毛条、红柳、梭梭等,对河西的水土保持和沙漠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林和果树有花椒、核桃、苹果、梨、枣、杏、李、桃、葡萄、楸子等多种。以张掖市为例,全市果树品种达119个,其中苹果44个,梨31个,杏14个,葡萄9个,桃6个。河西独特的气候和水土条件,特别适宜于水果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加之多年的栽培选育,形成了一大批名优品种,如古浪金冠苹果、民乐苹果梨、临泽小枣、敦煌李光杏、李光桃等,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畜牧业资源中,野生牧草品种较多,如肃南县共有78科、524种,肃北县共有83科、647种,天祝县共有58科、497种,主要品种有垂穗披硷草、老芒麦、羊茅、紫羊茅、垂穗鹅观草、异叶米口袋、山岩黄芪、花苜蓿、天兰苜蓿、毛苕子、野豌豆等草种。畜禽品种也较丰富,牛、马、驴、骡、骆驼、羊、猪、鸡、兔等俱全,尤其是培养出一大批优良畜种,如安西牛、黑白花奶牛、天祝白牦牛、黑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河西绒毛山羊、岔口驿马、山丹马、凉州驴、河西猪、河西双峰驼、马鹿等,都是宝贵的良种资源。此外,河西还有一些野生的稀有珍贵动物,如野骆驼、野马、野驴、牛羚、白唇鹿、青羊、盘羊、黄羊等。渔业资源有虹鳟鱼、鲫鱼、鲤鱼、祁连山裸鲤等。
矿产资源 河西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贵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等矿产应有尽有,广为分布。据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和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国土区划处1985年编制的《甘肃省主要矿(床)点登记表》统计,河西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55种,矿床、矿点150处。至于小型、分散的“鸡窝”矿点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尚无精确统计数字。主要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地热水、铁、锰、铬、铜、镍、铅、锌、钨、金、银、铂族、钴、铍、熔剂白云岩、大理岩、石英岩、耐火硅石、菱镁矿、耐火粘土、萤石、铸型粘土、硫铁矿、磷矿、磷钒矿、钾盐矿、化肥用蛇纹岩、芒硝矿、重晶石、水泥石灰岩、陶瓷粘土、石棉、石膏、滑石、膨润土、水泥粘土、蛭石、柘榴石、白云母、水晶、盐等。分布最广的是煤、水泥石灰岩、石膏等矿产。这些矿产资源,除了大中型的由国家和省上开发利用外, 大量小型矿点成为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 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古代建筑、古墓、古钟、碑类和古文化遗址等,人文类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内容之广、艺术价值之高,均是国内外所罕见的,是甘肃最重要的旅游带和旅游热线之一。据统计,河西共有人文类旅游资源54处,其中石窟类8处,古建筑类20处,古墓群3处,古钟5处,碑类5处,古文化遗址6处,博物馆7处。知名度和观赏、研究价值极高的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玉门昌马下窑石窟,金塔寺石窟;嘉峪关城楼;张掖大佛寺、木塔寺、西来寺,武威海藏寺、文庙、罗什塔;酒泉、张掖、武威、永昌等地的钟(鼓)楼;汉长城及沿线城障烽燧;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酒泉丁家闸壁画墓,武威雷台汉墓;张掖铜钟,武威大云寺铜钟;嘉峪关黑山石刻,武威文庙西夏碑、亦都护高碑;敦煌河仓古城、阳关故址,安西锁阳城故址、沙洲古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等等。河西自然类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并独具特色, 全区共有51处。有名者如敦煌鸣沙山、三危山、月牙泉、渥洼池,肃北大雪山,嘉峪关黑山、“七一”冰川,山丹大黄山;肃北、肃南、阿克塞等地的草原(狩猎场);祁连山、张掖东大山、民勤连古城沙生植物、阿克塞大小苏干湖候鸟、安西戈壁草地等自然保护区,等等。这些旅游资源都为河西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 (一) 河西地区自然资源概况、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2.河西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
000197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