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在辽宁段主要分布在辽河以西的长500多公里,宽100公里的狭长地带。总土地面积540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6%。包括8个市的29个县(市、区)。自1978年工程启动以来,累计营造各种防护林近100万公顷。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实施“三北”造林工程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有2.3%。50年代末期,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固沙造林试验成功,建成了以章古台为中心并辐射到周围广大地区的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带。但1978年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1%,还起不到绿色屏障的防护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78年决定在我国三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根据工程总体规划,辽宁省的这一工程建设期限为1978—2010年。现已进入第三期。1978—1985年的一期工程建设共造林42.3万公顷,为计划任务的116.8%,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9.1%;1986—1995年的二期工程建设共造林51.8万公顷,为计划任务的122.5%。其中人工造林41.4万公顷,封山育林8.2万公顷,飞播造林2.5万公顷,四旁植树1.08亿株,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27.3%。绿色长城已在辽宁的“三北”大地崛起,区域性的防护林体系已具雏型。“三北”工程已营造水土保持林20.1万公顷,使150.5万公顷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绝大部分荒山的土壤侵蚀模数已降到1 000~1 500吨/平方公里,较未治理前下降了61.0%。这一地区现有177万公顷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8.5万公顷的防护林带集中连片,有力地保护着广大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营造薪炭林16.9万公顷,平均年产薪炭柴300万吨,使全区近40%左右的农户的生活能源达到了自给有余,约35%的农户达到基本自给。营造经济林12.1万公顷,年产各种干鲜果品1.6亿吨,增加收入2.13亿元;创办绿色产业30多项,解决就业150万人,年产值1.2亿元,利税达2 500多万元。第三期工程结束时,“三北”地区有林面积将由1977年的106.7万公顷增加到24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7%,可有效地防止农田变为荒原和沙漠,防止风沙侵蚀,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与日俱增。 ☚ (四)防护林工程 2.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