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启示
1997年7月2日,泰国将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引起货币大幅度贬值,至12月中旬,泰铢贬值48%。东南亚其他国家相应受到冲击,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等均大幅贬值。1997年10月以后,韩国金融危机骤起,韩元大幅贬值,股市受挫,大公司纷纷破产。11月初以来,日本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和德阳城市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倒闭,形成信用危机,震憾日本,引发日本乃至全球股市暴跌,日元汇率随即跌至5年来最低点。
金融风波暴露了东亚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中隐含的结构性问题,宏观政策的失误和金融体制的缺陷。比如泰国,多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积重难返,流入泰国的外资相当一部分用于房地产开发,形成 “地产泡沫”; 缺乏严密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银行呆账坏账过多; 引进的外资结构不合理,短期游资过多; 借外债过多,外债总额超过9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印度尼西亚外债总额也达1000亿美元; 马来西亚外债总额为290亿美元; 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而所有这些外债中的大部分款项都要在一年内偿还,于是,面对国际货币投机商的冲击,难以招架。
此次金融危机的风波还是以 “接触传染” 的方式展开,其 “震源” 在东南亚,波及东北亚并影响全球,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入了新阶段,东亚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和影响越来越大。另外,这次金融危机还表明,高科技运用于金融行业,使信息传递、资金调拨的速度大大加快,金融恐慌的心理也正在成为新的危机传导机制。这次金融危机还反映出国际资本进行结构性调整日显重要,建立国际间金融安全机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所有这些,都为世界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宝贵的警示。
鉴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我国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防止房地产、股票过热产生泡沫经济; 我国的外债结构要保持合理比例,对企业、商业组织的对外借债资格要严格审查。目前我国1200多亿元的外债中,有200多亿元是外资企业所借。今后我国吸引外资将继续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以长期外债为主。同时,还要完善汇率制度与货币管理制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持谨慎态度,通过一些防范措施的采取,促进建立健全金融制度。在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同时,中国也不会放弃开放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将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逐步增加外国银行分行、保险公司分公司数量,并扩大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