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上焉者止下焉者。
按:‘上焉者’以時言,然後可以見時王之德乃‘徵諸庶民’也;‘下焉者’以位言,然後可以見有位而後作禮樂。
按:‘不謬、不悖’屬行,‘無疑、不惑’屬知。‘人道’章何嘗先仁後知,而特以‘本諸身,徵諸庶民’先從行處説,故其序不得不如此。至於下兩節,則先言‘無疑、不惑’之知,而後言言行法則之行。
按:既言天地而又言鬼神,則可見天地以道之全體而言,鬼神以造化妙用而言,故章句釋鬼神但言‘造化之迹’一句。
質諸鬼神。
按:六句之中特舉此二句,恐有兩個意思:‘無疑、不惑’皆屬乎知,特舉知一邊,然後下文方下是故二字,以明言行法則由乎知天地知人也,此一義也;天地之體易見而鬼神之妙難知,已往之聖易考而將來之聖難推,舉其深且難,又一義也。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
按:上節‘遠有望、近不厭’,此又言‘無惡、無斁’,其言三重之效已極,而又結之以‘終譽、蚤譽’,恐是甚勸後世王者之行三重也。聖人於治平上必言效,大學以‘没世不忘’言新民之效。
按:一篇逐章有接續貫通之意,而此章與下章似無貫通之意。然‘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即下夫子‘祖述、憲章’之義,‘不驕、不倍’又是夫子襲水土之一事也。且下章統承上二十九章之意:‘時中’是‘祖述’,論政是‘憲章’,‘無息、悠久’是‘律天時’,‘博厚高明、居上居下’是‘襲水土’,則此章之與下章貫通在其中。南塘以下章極言聖人之德,謂承此章誠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