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538第二十七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538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聖人之道
問:‘“盡性”、“前知”、“無息”三章,言聖人之道,而皆謂言天道。此章首言聖人之道,自“尊德性”以下,乃言學者事。一章之内,先後不一,而只為言人道何歟?學者苟能從事於“尊德性”以下工夫,則可至於洋洋峻極之地耶!疑此地位直是與天為一處,未可學而至也。’艮齋曰:‘道,猶路也。聖人之生知安行者莫不由此道,學者之困知勉行者亦莫不由此道。即所謂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者是也。然則行之者必先知道之在面前,而後始得以着腳。故子思因天道人道之極致,而首言道體之大小,以為下學上達之標的,示學者當行之路,而後方得“修德凝道之大端”。然則洋洋峻極、三千三百,何莫非聖人之能事,而初學所由之地,固莫非此道,此則章首所以言道體者也。況或問曰“此五句即‘尊德性’一節。承章首道體大小而言,故一句之内皆具大小二意。如德性也,廣大也,高明也,故也,厚也,道之大也,問學也,精微也,中庸也,新也,禮也,道之小也。尊之,道之,盡之,致之,極之,温之,知之,敦之,崇之,所以修是德而凝是道也”云,則“此又一章之通旨也”。章句又曰:“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今又以此推之,所謂洋洋、峻極為道之大,而“德性”以下五者,亦皆道之大也。所謂三千、三百為道之小,而“問學”以下五者,亦皆道之小也。此乃章末所以言“修德凝道”者也。然則章首雖言聖道之大小,而莫非初學所當行之路,則非截然是天道也。章末雖言修道之方,而所修者亦莫非此道,則非截然是人道也。豈可以峻極地位為與天為一,而未可學而至也。亦豈以此一章為先後之不一,而上言天道下言人道乎?’
禮儀、威儀
釋疑:三千三百,數未必至此,總言其曲折之多也。○退溪曰:道之燦焕明盛可指而易見者,莫過於禮,故獨以禮言之。
尊德性止崇禮。
退溪曰:朱子與王龜齡書舉‘尊德性,道問學’一節,與王龜齡書曰:古之君子尊德性矣,而必曰道問學;致廣大矣,而必曰盡精微;極高明矣,必曰道中庸;温故知新矣,必曰敦厚崇禮。不如是,則所學所守必有偏而不備之處。蓋所謂德性、廣大、高明、知新者,必有所措;而所謂問學、精微、中庸、崇禮者,又非别為一事也。亦嘗疑之,然其上三句各就一句内對舉兩事而互言之,是一句兩事自為相資相應,至此則總其兩句對舉四事而互言之。然善觀之,則就兩句中每一句兩事自為相資相應,與前無異,只文法有少變耳,非换其分屬也。惟於下文再舉説處上三句六事,各舉其三,而歷數之下二句四事,則於分屬中,只取其重者二事而言之。問學之屬,以崇禮言,固當;德性之屬,宜以温故言之,可也。而乃以知新為言,似若以知新换為德性之屬,此誠可疑。恐只是一時偶然失照管而誤换説。至如存心、致知之先後,來諭所引答吴晦叔書盡之矣。又案,語類問:‘温故如何是存心之屬?’朱子曰:‘言涵養此已知底道理常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屬?’曰:‘行得到恰好處,無些過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會到得一個恰好處,方能如此。’此足以見知與行互相發明滋養處。竊意知行二者如兩輪兩翼,互為先後,相為輕重,故聖賢之言,有先知而後行者,大學孟子之類是也;有先行而後知者,中庸答晦叔書之類是也。似此甚多,不可勝舉。然先知者,非盡知而後始行也;先行者,非盡行而後始知也。自始知,至‘知至至之’;始行,至‘知終終之’,貫徹相資而互進也。中庸之存心,豈可謂成始之敬?大學之誠意,孟子之存心,豈獨為成終之敬乎?況可以中庸之尊德性,只作小學之工夫耶?胡雲峯於此章雖有存心非力行之論,然非力行未有能存心者。故朱子嘗有以知行論此章處,亦以知行言之。古人名理分屬之類,往往只大概取義,不甚拘攣,如‘道中庸、崇禮匹,似説存心,而乃屬之致知云云。
温故知新。
問:‘温故知新,中庸論語主意同異。’退溪曰:‘中庸論修德凝道,以存心為主,故重在温故;論語論“可以為師”,以知道為主,故重在知新。’
不使有過不及。
問:‘“道中庸”之“中庸”,以“無過不及”釋之,則只釋中字之義,而不言庸字平常之理也。此與名篇之義抑有同異而然歟?“道中庸”雖是問學、致知之事,而中字、庸字之義,亦豈有異同歟?’南溪曰:‘過不及之敍,不言庸字,非但篇首已詳之,北溪曰“非於中之外復有所謂庸”,當以此義看。’
大小相資,首尾相應。
大山曰:‘非存心無以致知’,此言致知之資於存心也;‘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此言存心之應於致知也。大小雖殊,而實相資;首尾雖分,而實相應。大小以道之巨細而言,首尾以工夫之先後而言也。朱先生此意極多,如‘序不可亂’,‘功不可闕’,‘不可躐等而進’,‘半塗而廢’,‘能如此,方能如此’,‘既如此,又不可不如此’,皆是此意。章句‘不可以不致知’下著一故字,可見其義。若如許氏説,以‘尊德性’、‘道問學’為首,以下四句為尾,則上二句全無收殺,而故字全然間剩不着矣。
重在上股 胡氏説。
問:語類問‘“而”與“以”字之義’,曰:‘温故自知新,“而”者,順辭也。敦厚者,又須當崇禮始得。“以”者,反説上去也。’據此,則胡氏所謂下‘以’字則‘重在上股’之説恐非是。大山曰:‘當以語類為正。然此章之義,交互反復,説亦可備一説耶。’○東巖曰:胡氏‘重在上股’之説,殊未分曉。或疑此章以‘三千、三百’形容道體之大,重在禮字,故‘崇禮’一段,必下‘以’字以别之歟?不然,則是偶然變文,而‘而’、‘以’古多通用,非别有深意也。若有深意,則章句必言之矣。

☚ 15_537第二十六章   15_539第二十八章 ☛
000042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38:17